蒿芩清膽湯 - 方劑

蒿芩清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效。主治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

  • 名称:蒿芩清胆汤
  •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 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
  •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主治:少阳湿热证

歌訣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溼,胸痞嘔惡總能除。

組成

青蒿腦錢半至二錢(4.5-6g),淡竹茹三錢(9g),仙半夏錢半(4.5g),赤茯苓三錢(9g)青子芩錢半至三錢(4.5g-9g),生枳殼錢半(4.5g),陳廣皮錢半(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錢(9g)。

用法用量

現代用法: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功用

清膽利溼,和胃化痰。

主治

少陽溼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見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義

本證多由溼遏熱鬱,阻於少陽膽與三焦,三焦氣機不暢所致,治療以清膽利溼,和胃化痰為主。膽經鬱熱偏重,故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胸脅脹滿;膽熱犯胃,液鬱為痰,胃氣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乾嘔呃逆;溼阻三焦,故小便黃小。方中青蒿清透少陽邪熱;黃芩善清膽熱,並燥溼。兩藥合用,既能清透少陽溼熱,又能祛邪外出,故為君藥。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四藥配合,使熱清溼化痰除,故為臣藥。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溼,導邪從小便而出,故為佐使藥。

配伍特點

本方以清透為主,降利共施,暢少陽之樞機,化溼鬱之痰濁。

運用

1、本方用於少陽溼熱證,臨床應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痛,吐酸苦水,胸脅脹疼,舌紅苔白膩,脈數而又滑左弦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腸傷寒、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疽型肝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腎盂腎炎、瘧疾、盆腔炎、鉤端螺旋體病屬少陽溼熱痰濁內阻者。

加減化裁

若嘔多,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溼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豆蔻以化溼濁;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利小便。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重訂通俗傷寒論》:“暑溼瘧……當辨其暑重於溼者為暑瘧,……暑瘧,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2、方論選錄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 “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谷,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溼遏熱鬱,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竹茹為君,以清洩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鬱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洩;使以赤苓,俾溼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青蒿腦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緩,而闢穢宣絡之功比柴胡尤勝。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