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 中藥材

夏枯草,中药名。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具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主治

1、目赤腫痛,頭痛眩暈,自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經,善瀉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2、瘰癧,癭瘤:本品味辛能散結,苦寒能洩熱,治肝鬱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癧,癭瘤。

3、乳癰腫痛:本品既能清熱瀉肝火,又能散結消腫,可治乳癰腫痛,熱毒瘡瘍。

4、西醫診為急性結膜炎、沙眼、週期性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屬於肝火上炎者,頸部淋巴結核、甲狀腺疾病、體表良性腫瘤屬於痰火鬱結者,急性乳腺炎屬於肝經鬱熱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或熬膏服。

禁忌

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螺內酯、氨苯蝶啶等保鉀排鈉藥合用,易致高鉀血癥。

2、夏枯草富含鉀離子,不宜與鉀鹽配用,以避免出現血鉀過高的危險。

化學成分

本品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絲桃苷等苷類物質及熊果酸、咖啡酸、遊離齊墩果酸等有機酸;花穗中含飛燕草素、矢車菊素的花色苷、d-樟腦、d-小茴香酮等。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顯降低實驗動物血壓,莖、葉、穗及全草均有降壓作用,但穗的作用較明顯;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劑在體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結核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癓,散癭結氣,腳腫溼痺。”

2、《本草綱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3、《重慶堂筆記》:“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尤甘,入藥為勝。”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可配桑葉、菊花、決明子等;用於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配當歸、枸杞子。亦可配香附、甘草,如夏枯草散(《張氏醫通》)。

2、治肝鬱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癧,配貝母、香附等,如夏枯草湯(《外科正宗》);治癭瘤,常配昆布、玄參等,如夏枯草膏(《醫宗金鑑》)。3、治乳癰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本草匯言》)。治熱毒瘡瘍,可配金銀花,如化毒丹(《青囊秘傳》)。

相關配伍

1、夏枯草配石決明:夏枯草苦寒瀉熱,能祛肝風、清肝火、行肝氣;石決明則鹹寒重鎮,平肝陽、補肝陰。二藥配用,共奏平肝潛陽、清肝洩熱之功。適用於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之證。

2、夏枯草配浙貝母:夏枯草有清熱解毒、解鬱散結之功;浙貝母善於清熱化痰、開鬱散結。二藥配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作用加強。適用於痰熱鬱結之瘰癧、癭瘤、痰核。

鑑別用藥

1、白毛夏枯草與夏枯草:兩者同屬唇形科植物,均味苦性寒而同具清熱之功,可治火熱及熱毒病證。然白毛夏枯草為清熱解毒藥,又能祛痰止咳,涼血止血,主治熱毒壅盛、癰腫瘡癤、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咽喉腫痛及血熱咳血、衄血或外傷出血。夏枯草為清熱瀉火藥,長於清肝火,散鬱結,降血壓,善治肝熱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或目生翳障,癭瘤瘰癧,高血壓屬肝火盛者。

2、菊花與夏枯草:兩者均歸肝經而能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腫痛及肝陽眩暈頭痛。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質輕,兼入肺經,為辛涼解表藥,不僅能疏散風熱,善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熱頭痛,而且兼益肝陰,清熱解毒,可療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及疔瘡腫毒。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兼入膽經,為清熱瀉火藥,其清肝火力強,兼益肝血,尤適用於目赤腫痛屬肝火上炎者,並治肝陰不足之目珠夜痛等;又能散鬱結、降血壓,善治瘰癧、癭瘤及高血壓屬肝陽上亢者。

相關藥品

夏枯草膏、明珠口服液、清腦降壓片、消癭丸、乳康片。

相關方劑

夏枯草湯(《外科正宗》)。

藥膳食療

夏枯草玫瑰茶:

1、功效:清肝瀉火。舒肝解鬱,可調節月經不調,消斑美肌,是愛美女性不可或缺的伴侶。上班族也可透過它改善頭痛暈眩等症狀。

2、原材料:夏枯草8克,玫瑰花8克,冰糖10克。

3、做法:將夏枯草和玫瑰花放入杯子中。衝入沸水,再根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的冰糖,加蓋燜10分鐘左右即可。

4、用法:代茶飲用。如將兩藥用水煮一會則藥性會滲透得更為徹底。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灰棕色。非腺毛單細胞多見,呈三角形;多細胞者有時可見中間幾個細胞鎰縮,表面具細小疣狀突起。腺毛有兩種:一種單細胞頭,雙細胞柄;另一種雙細胞頭,單細胞柄,後者有的胞腔內充滿黃色分泌物。腺鱗頂面觀頭部類圓形,4細胞,直徑39-60μm,有的內含黃色分泌物。宿存花萼異形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深波狀彎曲,直徑19-63μm,胞腔內有時含淡黃色或黃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2.5g,加70%乙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迷迭香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異丙醇-甲酸(15∶3∶3.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果穗呈圓棒狀,略壓扁,長1.5-8cm,直徑0.8-1.5cm,淡棕色或棕紅色。全穗由數輪至10數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2枚,呈橫腎形,膜質,先端尖尾狀,脈紋明顯,外表面有白色粗毛。每一苞片內有花3朵,花冠多脫落,宿萼二唇形,上唇3齒裂,下唇2裂,閉合,內有小堅果4枚。果實卵圓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堅果遇水後,表面能形成白色黏液層。體輕,質輕柔,不易破裂。氣微清香,味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唇形科夏枯草屬植物夏枯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木;根莖匍匐,在節上生鬚根。莖高20-30cm,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鈍四稜形,其淺槽,紫紅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於無毛。莖葉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等,長1.5-6cm,寬0.7-2.5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翅,邊緣具不明顯的波狀齒或幾近全緣,草質,上面橄欖綠色,具短硬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幾無毛,側脈3-4對,在下面略突出,葉柄長0.7-2.5cm,自下部向上漸變短。花序下方的一對苞葉似莖葉,近卵圓形,無柄或具不明顯的短柄。輪傘花序密集組成頂生長2-4cm的穗狀花序,每一輪傘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寬心形,通常長約7mm,寬約11mm,先端具長1-2mm的驟尖頭,脈紋放射狀,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脈上疏生剛毛,內面無毛,邊緣具睫毛,膜質,淺紫色。花萼鐘形,連齒長約10mm,筒長4mm,倒圓錐形,外面疏生剛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寬大,近扁圓形,先端幾截平,具3個不很明顯的短齒,中齒寬大,齒尖均呈刺狀微尖,下唇較狹,2深裂,裂片達唇片之半或以下,邊緣具緣毛,先端漸尖,尖頭微刺狀。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長約13mm,略超出於萼,冠筒長7mm,基部寬約1.5mm,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寬約4mm,外面無毛,內面約近基部1/3處具鱗毛毛環,冠簷二唇形,上唇近圓形,徑約5.5mm,內凹,多少呈盔狀,先端微缺,下唇約為上唇1/2,3裂,中裂片較大,近倒心臟形,先端邊緣具流蘇狀小裂片,側裂片長圓形,垂向下方,細小。雄蕊4,前對長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離,花絲略扁平,無毛,前對花絲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葯,另1裂片鑽形,長過花葯,稍彎曲或近於直立,後對花絲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狀突出,花葯2室,室極叉開。花柱纖細,先端相等2裂,裂片鑽形,外彎。花盤近平頂。子房無毛。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珠形,長1.8mm,寬約0.9mm,微具溝紋。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佈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全國各地均產。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的環境。能耐寒,適應性強,但以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腳、林邊草地、路旁、田野種植,但低塵易澇地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採種。花穗變黃褐色時,摘下果穗曬乾,抖下種子,去其雜質,貯存備用。播種。北方春播,於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於8月下旬。多用條播,在畦上按行距20-25cm開溝,溝深0.5-1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中覆細土,稍稍鎮壓,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溼潤。15天左右出苗,畝用種量0.5-1公斤。

2、分株繁殖:春季末萌芽時,將老根挖出,進行分株。按行株距25×10cm挖穴,每穴栽1-2株。栽後覆土壓實,澆水,保持土壤溼潤,7-10天出苗。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