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蛔湯《臨證醫案醫方》 - 方劑

胆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临证医案医方》。具有驱蛔,解痉,止痛的功效。主治胆道蛔虫病。症见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屈膝体位。临床常用于右肋下钻顶性疼痛,或吐蛔等疾病。

  • 名称:胆蛔汤《临证医案医方》
  • 出处:《临证医案医方》
  • 功用:驱蛔,解痉,止痛
  • 主治:胆道蛔虫病,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屈膝体位

歌訣

烏梅君子楝榧檳,驅蛔止痛疏腸梗。腹痛再加木香枳,有熱黃柏連可清。

組成

檳榔15克,苦楝根皮6克,使君子(炒香)9克,炒榧子9克,烏梅3克,木香3克,炒枳實3克。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時服,小兒用量酌減。

功用

驅蛔,解痙,止痛。

主治

膽道蛔蟲病。右上腹陣發性劇痛,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屈膝體位。

方義

膽蛔湯為治療膽道蛔蟲病的經驗方。其方中烏梅味酸能制蛔蟲蠕動,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肉均為驅殺蛔蟲的要藥,合用則驅蛔之力更強;檳榔能驅殺蛔蟲消積,且又具行氣緩瀉之功。全方諸藥配伍以成驅蟲止痛方劑。

運用

本方為治療膽道蛔蟲病的常用方。臨床以右肋下鑽頂性疼痛,或吐蛔為應用要點。

加減化裁

如腹痛甚,可加木香、枳殼以行氣正痛;兼有發熱,可加黃連或黃柏以清熱;大便秘結,可加枳實、玄明粉以攻下通便;治療蛔蟲性腸梗阻,可酌情配入學竺、枳殼、木香、大黃等行氣通便藥要用,亦可配合針刺四縫或大接穴,以增強本方的作用。或加服生油50ml,口服或胃管給藥。

重要文獻摘要

《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膽道蛔蟲症的發生,是因寄生在體內的蛔蟲上行鑽入膽道而引發。治療重點在於驅蛔,安蛔,止痛。膽蛔湯中,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肉均為驅蛔蟲的要藥,備藥合用則驅蟲力更大。前人經驗認為,‘蛔得酸則靜’,故用烏梅酸味以安蛔止痛;更兼檳榔殺蟲消積,行氣通便,則易使蛔蟲退出膽道,排出體外而病癒。臨床運用時,如腹痛甚者,可加木香、枳殼以行氣止痛;兼有發熱者,可加黃連或黃柏以清熱;大便秘結者,可加枳實、玄明粉以攻下通便。”《跟名師學臨床系列叢書》:“中藥治蟲,歷來有之,冶蟲之方,亦屬不少。但有些中醫卻認為中藥驅蟲無效,其實不是中藥無效,而是藥物不合規格!如使君子開啟其肉已腐爛變質,或用整個使君子而不打爛,榧子肉已黴變,苦棟根白皮不是二層皮,而是根木一塊……多年前曾去農村巡迴醫療,所見蛔蟲病的小孩真多!其中膽道蛔蟲症亦不少,蛔蟲團梗阻間亦有之。我們都靠中藥、針灸得到解決。當時凡遇膽道蛔蟲病,我們接診後先囑患兒父母去挖苦棟根白皮,取回配藥,一方面靜脈滴注等滲葡萄糖。很多患兒經滴注後,疼痛即逐步緩解,服膽蛔湯後陣發之疼痛乃止。多數在12小時前後即排蟲。根據個人體會,此方比仲景之烏梅丸更有效。烏梅丸對膽道蛔蟲之輕者有效。巡迴醫療歸來後,我院一女同學患膽道蛔蟲,未用滴注,單用膽蛔湯數劑而愈。運用咀蛔湯,藥材的質量很重要,根據個人經驗,苦棟根白皮殺蟲藥力專著,一定要鮮用,且不能夾雜紅皮,紅皮毒性較大,輕則傷正,重則可致中毒。使君子需打爛,整個使用則無效,此藥亦不宜重用,過量會引致呃逆。檳榔凡經加工切片者效果多不佳,最好臨時切片或打爛用,我喜歡用棗子檳榔,因容易加工,切開即用。”

注意事項

本方對膽道蛔蟲症確有一定療效,但應密切注視病情變化。如服藥多次不見效,應改用其它治療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