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子 - 中藥材

黄药子,中药名。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瘿瘤,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

主治

1、癭瘤:本品能化痰軟堅,散結消癭。

2、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本品能清熱解毒,可單用或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

3、本品還有涼血止血作用,可用於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氣喘、百日咳等。

4、西醫診為缺碘性甲狀腺腫大、乳腺小葉増生、慢性支氣管炎等屬於痰火鬱結者,急性咽喉炎、蜂窩組織炎、食道瘤、胃癌、肝癌、直腸癌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於熱毒蘊結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不良反應

1、常規劑量服用黃藥子製劑,也會出現口乾、食慾不振、噁心、腹痛等消化道反應。過量服用則可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曈孔縮小,嚴重者出現黃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由於本品或其代替產物在肝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干擾細胞代謝的結果,大量的有毒物質在體內蓄積,導致急性肝中毒,最後出現明顯黃疸,因肝昏迷或者窒息,心臟麻痺而死亡。

2、中毒救治:除一般常規處理外,內服蛋清水或葛根糊、活性炭。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給予大量維生素C、B和ATP、輔酶A。亦可用大量綠豆湯,或生薑30克榨汁,用白米醋60毫升、甘草10克加水煎成500毫升飲用。

注意事項

內服劑量不宜過大。

化學成分

黃藥子含黃藥子素A-H,8-表黃藥子-E-乙酸酯,薯蕷皂苷元、D-山梨糖醇、二氫薯蕷鹼,還含蔗糖、還原糖、澱粉、鞣質。

藥理作用

黃藥子對缺碘所致的動物甲狀腺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水煎劑或醇浸物水液對離體腸管有抑制作用,而對未孕子宮則有興奮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劑體外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較水煎劑強。

毒理作用

小鼠灌服200%黃藥子水煎劑LD50為79.98g(生藥)/kg。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小鼠灌服黃藥子水煎劑每日199g(生藥)/kg及10g(生藥)/kg,連續14d和21d,病理切片觀察可見肝組織明顯受損,腎組織僅在大劑量21d組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害。

相關論述

1、《開寶本草》:“主惡腫瘡瘻,喉痺,蛇犬咬毒。”2、《萃金裘本草述錄》:“治肺熱咳嗽,唾血,鼻衄,舌魈,舌腫,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癭瘤,《斗門方》治項下氣癭結腫,單以本品浸酒飲;亦可與海藻、牡蠣等配伍同用,如海藥散(《證治準繩》)。

2、治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可單用或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

相關配伍

1、黃藥子配海藻:黃藥子苫寒,功專化痰軟堅,散結消癭;海藻鹹寒,長於消痰軟堅,利水消腫。兩藥伍用,可增強化痰軟堅之功。適用於痰火鬱結之癭瘤等。

2、黃藥子配山慈菇:黃藥子苦寒,功專化痰軟堅,散結消癭;山慈菇甘微辛而涼,長於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兩藥伍用,有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癰疽疔瘡、癥瘕痞塊等,近年來廣泛用於多種腫瘤。

鑑別用藥

1、黃藥子與海藻:二者均能化痰軟堅,散結消癭,皆可治癭瘤、瘰癧等,且常相須為用。但黃藥子苦寒,清熱解毒力強,又善治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等。海藻性鹹寒,兼能利水消腫,多用於痰飲水腫諸證。

2、黃藥子與山慈菇:二者均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皆可治癰疽疔毒,瘰癧痰核及癥瘕痞塊。然黃藥子苦寒,尤善化痰散結消癭,以治癭瘤為主;山慈菇解毒散結力勝,善治癰疽疔毒、癥瘕痞塊。

相關藥品

抑亢丸、紅衛蛇藥片、金蒲膠囊。

相關方劑

海藥散(《證治準繩》)、苦藥子散(《聖濟總錄》)、黃藥湯(《聖濟總錄》)、逼毒散(《劉涓子鬼遺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冬兩季採挖。除去根葉及鬚根,洗淨,切片曬乾生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小塊或厚片,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多為橫切厚片,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皺縮,有眾多白色、點狀突起的鬚根痕,或有彎曲殘留的細根,栓皮易剝落;切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並散有橙黃色麻點。氣微,味苦。

飲片性狀

本品為圓形或類圓形的厚片或小塊。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散有多數顆粒狀橙色的斑點粉質;周邊棕黑色,密佈黃白色至棕黃色圓形根痕和鬚根痕,氣微,味苦。

常見偽品

偽品:

1、鬼燈擎(紅藥子、索骨丹):為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擎RodgersiaaesculifoliaBatal的乾燥根莖。多斜切成長圓形或橫切成圓形片,大小不一,直徑4-6cm,厚5-10mm。多卷邊或皺縮不平,外皮棕褐色,維管束多數,突點狀,斷續排列成數層同心圓環,近邊緣處較明顯,具多數鬚根痕。切面淺紅棕色,可見眾多的白色閃光小點。質硬而脆。氣微,味苦澀。

2、毛脈蓼:為蓼科植物毛脈蓼Polygonumciliinerve(Na-kai)Ohwi的乾燥塊根。塊根外形似何首烏,常橫切成片狀或塊狀,大小不一,直徑3-9cm厚約1cm。外皮棕褐色,有突起的支根痕。切面黃褐色,粗糙,纖維束多數,雜湊,縱橫交錯。質堅硬,折斷面顯粉性。氣微,味微苦、澀。

3、翼蓼(紅藥子):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giraldiiDamm.etDiels的乾燥塊根。形態特徵見何首烏項下。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薯蕷科薯蕷屬植物黃獨。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卵圓形至長圓形,近於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數細長鬚根。莖圓柱形,左旋,無毛。單葉互生;葉柄較葉片稍短;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5-16(-26)cm,寬2-14(-26)cm,先端尾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圓形珠芽(零餘子),直徑1-3cm,外有圓形斑點。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葉腋,有時基部花序延長排列成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著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葉腋,長20-50cm,退化雄蕊6,長僅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稜狀長圓形,長1.5-3cm,寬0.5-1.5cm,兩端圓形,成熟時淡黃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點。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的頂端,種翅慄褐色,向種子上方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緣。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耐廕庇。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零餘子繁殖。

栽培技術

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餘子揀回,放在木箱或竹簍裡,貯藏室內過冬。於3-4月栽種。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