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漿飲《活幼口議》 - 方劑

梨浆饮,中医方剂名。出自《活幼口议》卷十六。具有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之功效。主治①《活幼口议》:脾积寒热,其状如疟,或头痛呕逆,久则二三岁不歇,左胁有块,小者如桃李,大者似杯碟。②《古今医统大全》: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

  • 名称:梨浆饮《活幼口议》
  • 别名:梨浆饮子(《袖珍方》卷四)
  • 出处:《活幼口议》卷十六
  • 功用: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
  • 主治:①《活幼口议》:脾积寒热,其状如疟,或头痛呕逆,久则二三岁不歇,左胁有块,小者如桃李,大者似杯碟。②《古今医统大全》: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

組成

青蒿(取花頭,用童便浸一二次,曬乾為度)、柴胡(去蘆)、人參、黃芩(去心)、前胡、秦艽(去土)、甘草(炙)(各9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為散。每次1歲兒1.5g,2歲3g,人生藕、生梨、薄荷各2片,生地黃2g,水煎,去渣,食前通口服。2、古代用法:上㕮咀。每服一歲兒半錢,兩歲一錢匕,水一小盞,入生藕、生梨、薄荷二葉,生地黃一寸,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

功用

胃熱口氣,痰飲嘔逆,不思飲食。

主治

①《活幼口議》:脾積寒熱,其狀如瘧,或頭痛嘔逆,久則二三歲不歇,左脅有塊,小者如桃李,大者似杯碟。②《古今醫統大全》:胃熱口氣,痰飲嘔逆,不思飲食。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活幼口議》:“梨漿飲,治症同前,青蒿取花頭,用童子小便浸一二次,日干為度、柴胡去蘆、人參、黃芩去心、前胡、秦艽去土、甘草炙。上等分,㕮咀,每服,一歲兒半錢,兩歲一錢匕,水小小盞,入生藕、生梨,梨條亦得,薄荷兩葉,生地黃一寸,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兩滓並煎作一服。議曰:此方治脾積寒熱,其狀如瘧,乃由脾氣陰陽相勝故也。其寒在先,陰勝於陽,其熱在後,陽勝於陰。陰陽循之經絡,傳歸於本,依前復作,不越三日而止,重則頭痛嘔逆,久則二三歲不歇,左脅有塊,小者如桃李,大者似壞碟。治法下去癥積,痞塊自消.然寒熱亦未能自解,宜先與服梨漿飲,連滓並三服定,去寒熱了,方可下積。問之藥性寒涼,何以御之?答曰:所謂先寒後熱,猶陰陽勝伏,遞相更變,陰積陽虧,逆之致反,故寒極熱生,熱極陰作,反汗自汗,表有少解,氣聚復作,氣虛愈重。所服梨漿飲,以毒攻毒,藥用青蒿,以寒禦寒,其熱不有,寒必無加,自然榮與:衛和,陰與陽合,寒熱再潮未之有也。梨漿之功,妙哉絕倫,稍能知用,無不得安,若患三載,不過兩服,曾經十年,只以此方,妙用至純,使人欽嘆而已。”方論選錄《醫方便覽》:“梨漿飲變蒸潮熱,瘧熱,積熱,脾積寒熱往來,或一日或二日一發。青蒿取花頭及葉,童便浸一宿,曬乾、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上各等分,一歲兒五分,兩歲一錢,生梨一片,薄荷一葉,生地一寸,生藕一片,同煎溫服。”《身經通考》:“梨漿飲治一切消渴。昔一人,病癆,名醫曰:“不可救。”又一人云:“每日吃好梨一顆,久之愈。”又:陳米同麩皮等分同炒黃,研末米飲調下,不拘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