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性貧血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於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所引起的一組貧血,主要系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亦可因遺傳性或藥物等獲得性dna合成障礙引起。

本症特點是呈大紅細胞性貧血,骨髓內出現巨幼紅細胞系列,並且細胞形態的巨型改變也見於粒細胞、巨核細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體細胞。

該巨幼紅細胞易在骨髓內破壞,出現無效性紅細胞生成。

約95%的病例系因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營養性貧血,其早期階段,單純表現為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者臨床上並不少見。

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具有地區性,患病率可達5.3%,惡性貧血在我國則罕見。

病理改變:巨型改變以幼紅細胞系列最顯著,具特徵性,稱巨幼紅細胞系列。

巨幼紅細胞形態巨大,核染質疏鬆,呈點網狀結構。

巨原紅細胞核仁大而藍,巨晚幼紅細胞核染質濃集差,核常靠邊緣可呈分葉狀,漿內充滿血紅蛋白。

成熟紅細胞巨大而厚,常呈卵圓形,缺乏中心蒼白區,並伴大小不等、嗜多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卡波氏環或豪-膠小體等。

巨型改變也見於粒和巨核細胞系列,尤以晚幼粒細胞為突出。

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形態巨大,核形腫大,畸形,核染質疏鬆,胞質較粗,稱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粒細胞。

分葉核分葉過多,常在5葉以上,甚至達16葉,稱巨多葉核粒細胞。

巨核細胞體積也增大,核分葉過多,並且核間可不相連線。

血小板生成障礙,可見巨大和形態不規則的血小板。

骨髓呈增生象,但血象為全血細胞減少,其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為無效性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生成,稱為髓內溶血。

巨幼細胞和大型紅細胞的生存期均較正常為短,可出現血清膽紅素增高、結合珠蛋白降低、乳酸脫氫酶增高,特別是ldh2和ldh2增高。

血清溶菌酶增高反映幼粒細胞的破壞。

維生素b12還參與神經組織的代謝。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