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木葉 - 中藥材

檵木叶,中药材名。为金缕梅科植物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R.)Oliv.的叶。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紫癜,暑热泻瘌,跌打损伤,创伤出血,肝热目赤,喉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

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惡露不淨,紫癜,暑熱瀉瘌,跌打損傷,創傷出血,肝熱目赤,喉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敷,煎水洗或含漱。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慎用。兒童慎用。

化學成分

檵木葉含槲皮素和鞣質。另含沒食子酸和黃酮類。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20%檵花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臨床曾作為面板消毒劑。

2、心血管作用:含黃酮的注射劑,能增加貓冠狀竇流量,降低心肌的氧利用率,心肌氧耗量相對降低;此外還能增加離體兔心的冠脈流量,並增強收縮。此等作用可能與所含槲皮素有關。對外周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3、其他:所含鞣質等成分有止血作用,對子宮也有較強而持久的收縮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其葉搗爛敷刀刺傷,能止血。”

2、《湖南藥物志》:“治中暑,喉痛,風熱目痛。”

3、《湖北中草藥志》:“清熱利溼,收斂止血。用於痢疾,腹瀉,消化道出血,溼疹,外傷出血等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暑瀉,痢疾:檵木莖葉21g。水煎服。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15g,調服。(《江西民間草藥》)

2、治閃筋:鮮檵花葉一握,加燒酒搗爛,絞汁1杯。每日服1-2次。(《福建民間草藥》)

3、治消化道出血:檵木葉、藕節、側柏葉、花蕊石、血餘炭各等量。研為細末。每服6g,每日3次,冷開水吞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外傷出血:鮮檵花葉一握,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5、治刀傷初起或感染潰爛者:初傷者用茶葉水洗,檵花嫩葉搗敷。若已化膿流黃水者,用此藥30g,研為細末,調菜油塗上。(《貴州民間藥物》)

6、治紫斑病:檵木鮮葉30g。搗爛,酌加開水擂取汁服。(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摘,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細梢,篩去灰屑。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多皺縮捲曲,完整葉片展平後橢圓形或卵形,長1.5-3cm,寬1-2.5cm;先端銳尖,基部稍偏斜,全緣或有細鋸齒;上面灰綠色或淺棕褐色,下面色較淺,兩面疏被短茸毛;葉柄被棕色茸毛。氣微,味澀、微苦。

以色綠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金縷梅科檵木屬檵木。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1-4m。樹皮深灰色;嫩枝、新葉、花序、花萼背面和蒴果均被黃色星狀毛。葉互生;葉柄長2-3mm;托葉早落;葉片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6cm,寬0.8-2cm,先端短尖頭,基部鈍,不對稱,全緣。花6-8簇生小枝端,無柄;花萼短,4裂;花瓣4,條形,淡黃白色;雄蕊4,花絲極短,花葯裂瓣內卷,藥隔伸出成刺狀;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極短。木質蒴果球形,長約1cm,褐色,先端2裂。種子2,長卵形,長4-5mm。花期4-5月,果期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中部、南部及西南各地。

道地產區

產於湖南、江西、福建、貴州等地,安徽、浙江、江蘇、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亦產,銷全國。

生長環境

常生於向陽山坡、路邊、灌木林、丘陵地及郊野溪溝邊。

生長見習

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可利用荒坡或林邊栽種。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

栽培技術

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寬的畦,開橫溝,溝距33cm,深約3cm,播幅10-13cm,每1h㎡用種子112.5-150kg,勻撒溝裡,施人畜糞水後,蓋草木灰約1cm。培育至第4年春季即可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1m開穴,每穴栽苗2株,填土壓緊,澆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