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丁草 - 中藥材

大丁草,中药材名。为菊科植物大丁草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虫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

主治

肺熱咳嗽,溼熱瀉痢,熱淋,風溼關節痛,癰癤腫毒,臁瘡,蟲蛇咬傷,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搗敷。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香豆素類化合物: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大丁雙香豆素,3,8-二羥基-4-甲氧基香豆素,5,8-二羥基-7-(4-羥基-5-甲基-香豆素基)-香豆素;又含野櫻苷,大丁甙,大丁甙元,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大丁纖維二糖甙,大丁龍膽二糖甙,蒲公英賽醇,β-谷甾醇,3,8-二羥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並吡喃-5-羥酸。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體外試驗(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劑(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區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離的結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2、對網狀內舌皮系統吞噬作用:大丁甙20-56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

毒理作用

毒性:大丁甙給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內無死亡,給家兔靜注20mg/kg,每日2次,7d後血液、肝腎功能未風異常。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風溼麻木。

2、《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3、《貴州草藥》“驅風除溼,止咳喘,解毒。

4、《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能消炎,解毒,利水。治尿路感染,浮腫,乳癰,疔瘡,淋巴結結核,無名腫毒,鮮品搗爛外敷,可治毒蛇咬傷。

5、《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止咳止血。主治溼熱瀉痢,熱淋,下肢關節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燒燙傷,外傷出血。

6、《中國民族藥志》:消食化積,行氣止痛,清熱解毒,止痢。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慢性腸炎:大丁草仙鶴草各15g。煎服。每日2次,1-2d為1個療程。(《中國民族藥志》)

2、冶溼熱瀉痢:大丁草、鐵莧、三棵針各15g。水煎服。

3、治肺熱咳嗽:大丁草、兔耳草(毛大丁草)、桑白皮各15g。水煎服。(2、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4、治毒蛇咬傷:丁蘿蔔(鮮)適量,雄黃少許,搗爛,加口涏調勻,敷傷口周圍。另用丁蘿蔔根(鮮)9g,嚼爛,冷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5、治外傷出血:①大丁草適量。研末,撒傷口。(《全國中草藥彙編》)②大丁草、馬蘭葉、白及各等分。研末,撒佈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6、治風溼麻木:豹子藥30g。泡酒服,適量。(《貴州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7-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捲縮成團,枯綠色。根莖短,下生多數細鬚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葉叢生,蓮座狀;葉片橢圓狀寬卵形,長2-5.5cm,先端鈍圓,基部心形,邊緣淺齒狀。花葶長8-19cm,有的具白色蛛絲毛,有條形苞葉。頭狀花序單生,直徑2cm,小植株花序邊緣為舌狀花,淡紫紅色,中央花管狀,黃色,植株僅有管狀花。瘦果紡錘形,兩端收縮。氣微,味辛辣、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大丁草屬植物大丁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二型:春型株矮小,高8-20cm。葉廣卵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2-6cm,寬1.5-5cm,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有時羽裂;頭狀花序紫紅色;舌狀花長10-12mm;管狀花長約7mm。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cm;葉片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5-6cm,寬3-5.5cm,通常提琴狀羽裂,先端裂片卵形,邊緣有不規則同圓齒,基部常狹窄下延成柄;頭狀花序紫紅色,全為管狀花。瘦果長4.5-6mm,有縱條;冠毛長4-5mm,汙白色或黃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南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林邊、草地、溝邊等陰溼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