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臨床差異

  多年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採取不同的治療行為,帕金森病患者病情的變化差異十分顯著:

  1.在發病早期就開始接受合理治療的患者,絕大多數能夠延緩病情的發展,病情相對穩定,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2.雖然治療,但時常中斷的患者,大多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病情會出現反覆及不同程度加重。

  3.發展到晚期才開始治療的患者,病情往往已很嚴重,現有的治療手段對改善病症也很有限,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殘障。

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

  pd與紋狀體內的多巴胺(da)含量顯著減少有關。目前較公認的學說為“多巴胺學說”和“氧化應激說”。

  前者指出da合成減少使紋狀體da含量降低,黑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能與膽鹼能神經功能平衡失調,膽鹼能神經元活性相對增高,使錐體外系功能亢進,發生震顫性麻痺。

  後者解釋了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的原因,即在氧化應激時,pd患者da氧化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h2o2和超氧陰離子,在黑質部位fe2+催化下,進一步生成毒性更大的羥自由基,而此時黑質線粒體呼吸鏈的複合物i活性下降,抗氧化物(特別是谷胱甘肽)消失,無法清除自由基,因此,自由基透過氧化神經膜類脂、破壞da神經元膜功能或直接破壞細胞dna,最終導致神經元變性。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