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慈姑 - 中藥材
竻慈姑,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刺芋Lasiaspinosa(L.)Thwai.的根茎或全草。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健胃消食之功效。常用于热病口渴,肺热咳嗽,小便黄赤,肾炎水肿,白带,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儿头疮,胎毒,痄腮,淋巴结结核,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健胃消食。
主治
熱病口渴,肺熱咳嗽,小便黃赤,腎炎水腫,白帶,風溼痺痛,跌打腫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兒頭瘡,胎毒,痄腮,淋巴結結核,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藥理作用
消炎、祛痰止咳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消炎,止痛,消食,健胃。主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風溼性關節炎,外治毒蛇咬傷,淋巴腺炎,淋巴結結核。”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白帶,痛經,腎炎,小便混濁:(刺芋)全草9-15g。水煎或煲豬骨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刺芋)全草9-15g,水煎服;或用(刺芋)全草60g,浸酒500g。內服外搽。(《廣西本草選編》)
3、治癰腫瘡癤,腮腺炎:(刺芋)鮮根莖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挖取根莖或全草,洗淨,曬乾或切碎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乾燥根莖圓柱狀,表皮棕褐色,有隆起結節及銳利的硬刺,節間長約6-7cm。有殘留側根痕及向裡捲曲的葉柄基部。藥材多切成斜片狀,斷面灰白色或粉紅色,粉性,有許多棕色小點。味麻辣。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天南星科植物刺芋。
形態特徵
多年生有刺常綠草本,高可達1米。莖灰白色,圓柱形,粗可達4釐米,橫走,多少具皮刺;節間長2-5釐米,生圓柱形肉質根,鬚根纖維狀,多分枝;節環狀,多少膨大。葉柄長於葉片,長20-50釐米;葉片形狀多變:幼株上的戟形,長6-10釐米,寬9-10釐米,至成年植株過渡為鳥足一羽狀深裂,長寬20-60釐米,表面綠色,背面淡綠且脈上疏生皮刺;基部彎缺寬短,稀截平;側裂片2-3,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多少漸尖,向基部漸狹,最下部的裂片再3裂,小裂片長15-20釐米,寬2-3釐米。花序柄長20-35釐米,粗0.75-1釐米,佛焰苞長15-30釐米,管部長3-5釐米,簷部長25釐米,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鈍,長2-3(-4)釐米,粗0.75釐米,黃綠色。果序長6-8釐米,粗3-3.5釐米。漿果倒卵圓狀,頂部四角形,長1釐米,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長5毫米,粗3.5毫米。花期9月,果翌年2月成熟。
分佈區域
分佈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30m以下的田邊、溝旁、陰溼草叢、竹叢中。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