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 方劑

清胃散,中医方剂名。出自《脾胃论》为清热剂。具有清胃凉血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证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等属胃火上攻者。

  • 名称:清胃散
  • 出处:《脾胃论》
  •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 功用:清胃凉血
  • 主治:胃火牙痛

歌訣

清胃散中升麻連,當歸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組成

生地黃、當歸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錢(9g),黃連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錢(9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2、古代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義

本證多由胃有積熱,熱循足陽明經脈上攻所致,治療以清胃涼血為主。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唇舌頰腮腫痛,牙齦腐爛等,皆是火熱攻竄為害。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黃連為君,直瀉胃府之火。升麻清熱解毒,升而能散,故為臣藥,可宣達鬱遏之伏火,有“火鬱發之”之意,與黃連配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則陰血亦必受損,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和血,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於是循經外發諸症,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鬱者均可使用。臨床應用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加減化裁

若腸燥便秘,加大黃以導熱下行;口渴飲冷,加石膏,玄參,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胃火熾盛之牙衄,加牛膝導血熱下行。

使用注意

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瀉黃散與清胃散同有清熱作用,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頰腮腫痛者。前者是清瀉與升發並用,兼顧脾胃;後者是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為兩方同中之異。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脾胃論》卷下:“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火痛,此足陽明別絡入腦也。喜寒惡熱,乃是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惡熱。”2、方論選錄吳謙,等《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卷4:“陽明胃多氣多血,又兩陽合明為熱盛,是以邪入而為病常實。若大渴,舌胎,煩躁,此傷氣分,熱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湯主之。若醇飲肥厚炙焯過用,以致溼熱壅於胃腑,逆於經絡,而為是病,此傷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陰涼血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滯,以黃連清熱燥溼為臣。佐之以當歸,入血而循其經。仍用升麻之辛涼,為本經捷使,引諸藥直達血所。則咽喉不清、齒齦腫痛等證,廓然俱清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