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穴 - 中郄、太陰 - 針灸穴位
膝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在膝部,胫骨内侧髁的下方,阴陵泉后1寸。在胫骨内侧面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直刺1-1.5寸。
名詞釋義
穴當膝類節部,主冶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仲,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定位
膝部,脛骨內側髁的下方,陰陵泉後1寸。
解剖
在脛骨內側面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
詳細主治
膝髕腫痛,下肢痿痺。
詳細操作
屈膝,先取脛骨內側髁下緣的陰陵泉,再於其後方1寸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7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膝痛風、關節炎。
配伍
1、灸膝關穴、三里穴治膝痠痛。 2、配委中穴、三里穴、陰市穴治兩膝紅腫疼痛。 3、配中都穴、期門穴、曲泉穴、太沖穴治脅痛。 4、配中都穴、肝俞穴、小腸俞穴、蠡溝穴、照海穴、下廉穴、丘墟穴治小腹痛。 5、配中都穴、五樞穴、肝俞穴、陰交穴、然谷穴治寒疝。 6、配中都穴、大巨穴、太沖穴治潰疝染溼氣。 7、配中都穴、合陽穴、中郄穴、關元穴、交信穴、中封穴、太沖穴、地機穴治㿗疝。 8、配中都穴、合谷穴、由池穴、中渚穴、液門穴、行間穴、內庭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治四肢浮腫。 9、配中都穴、氣海穴治產後惡露不止。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2、《經穴釋義匯解》:“穴在犢鼻下二寸凹陷處,因穴處正值兩腿骨相交之關節,為通利膝部生膏澤之陰關,並豐膝病,放名膝關。” 3、《腧穴學》:“因穴當膝關節,主治膝關節病,故名。”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