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菜 - 中藥材

石青菜,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蛛毛苣苔Paraboeasinensis(Oliv.)Stapf的全草。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荨麻疹,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止咳平喘,涼血止血。

主治

用於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蕁麻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湯燻洗,或研末敷。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溼,止咳平喘。主治黃疸型肝炎,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痢疾,外用治蕁麻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為苦苣苔科植物蛛毛苣苔。

形態特徵

小灌木。莖常彎曲,高達30釐米,幼枝具褐色氈毛,節間短。葉對生,具葉柄;葉片長圓形,長圓狀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5-25釐米,寬2.4-9釐米,頂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生小鈍齒或近全緣,幼時上面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綿毛,後變近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氈毛,側脈每邊10-13條,下面隆起;葉柄長3-6釐米,被褐色氈毛。聚傘花序傘狀,成對腋生,具10餘花;花序梗長2.5-5.5釐米,密被褐色氈毛;苞片2,圓卵形,長1-1.5釐米,寬9-12毫米,頂端鈍,基部合生,全緣;花梗長8-10毫米,具短綿毛。花萼綠白色,常帶紫色,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倒披針狀匙形,長8-13毫米,寬4-6毫米,頂端圓形,全緣,兩面近無毛。花冠紫藍色,長1.5-2釐米,直徑約1.5釐米,外面無毛;筒長1-1.3釐米;簷部廣展,稍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略短,2裂,裂片相等,近圓形,長約7毫米,寬約5毫米,下唇3裂,裂片相等,近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5.5毫米。雄蕊2,著生於花冠下方一側近基部,花絲上部膨大似囊狀,下部彎曲變細而扁平,長約9毫米,無毛,花葯大,狹長圓形,兩端尖,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連著;退化雄蕊1或3枚,長2-3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毫米處。無花盤。雌蕊無毛,內藏,長6.5-10毫米;子房長圓形,長約5毫米,直徑約1.2毫米;花柱圓柱形,長約5毫米,柱頭1,頭狀。蒴果線形,長3.5-4.5釐米,直徑2-3毫米,無毛,螺旋狀捲曲。種子狹長圓形,長0.7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2200m的林下及山坡石縫中或陡崖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