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 - 中藥材

火麻仁,中药名。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肠燥便秘,风水、脚气等。

功效作用

功能

潤腸通便。

主治

1、主要用於腸燥便秘,風水、腳氣等。

2、西醫診為老年便秘、產褥期便秘、手術後便秘屬於陰血不足,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小球腎炎、腳癬屬於水溼停聚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不良反應

1、火麻仁含有較多的脂肪油,誤食一定數量後可引起中毒反應,大多在1-2小時內發作。其有毒成分為毒性蛋白質、蕈毒素。首先表現噁心、嘔吐、腹瀉、頭暈、頭痛,繼而四肢麻木、煩躁不安、精神錯亂、定向喪失、手舞足蹈、脈速、心悸,少數出現幻覺、血壓升高、抽風、衰竭而死亡。

2、一般早期催吐、洗胃;應用解毒劑、補液促進毒物排洩;過度興奮者,可給溴化物、安定、水合氯醛等;昏睡者給中樞興奮劑;積極搶救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腦水腫,以及對症治療。

3、中醫療法:可用防風30g、甘草15g水煎,1次服完;或用金銀花30g、連翹15g、綠豆50g、甘草15g,水煎代茶頻服;或用靈芝15g水煎頻服。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2、中西藥配伍禁忌:不宜與阿托品等抗膽鹼藥合用。

注意事項

脾虛便溏及陽虛滑洩者不宜用,大量服用會引起中毒,應予注意。

化學成分

種子含胡蘆巴鹼,L-右旋異亮氨酸三甲銨乙內酯。含脂肪油約30%,其中亞油酸59.7%-62.9%,亞麻酸14.7%-17.4%,油酸8.4%-14.8%,還含玉蜀黍嘌呤。

藥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火麻仁油給予高脂血症模型鵪鶉,能降低血清血清總膽固醇、三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動脈硬化指標,減輕主動脈壁病變等。

2、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十二指腸注射火麻仁醇提物,促進大鼠膽汁分泌。醇提物灌胃,抑制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鹽酸性潰瘍和吲哚美辛-乙醇性潰瘍形成,抑制小鼠胃腸推進運動和番瀉葉引起的大腸性腹瀉,對蓖麻油引起的小腸性腹瀉無明顯抑制作用。

3、鎮痛、抗炎作用:醇提物灌胃,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腫脹、角叉菜膠性足蹠腫脹和乙酸引起的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減少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對電刺激大鼠頸動脈引起的血栓形成時間或凝血時間有延長趨勢。

4、降壓作用:火麻仁酊劑去乙醇做成乳劑,給麻醉貓十二指腸注入,血壓下降,對呼吸、心率基本無影響。給大鼠灌服,血壓也下降。

相關論述

1、《本經》:主補中益氣,肥健不老。

2、《別錄》: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長髮,可為沐藥。

3、《藥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

4、《新修本草》:主五勞。

5、《食療本草》: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

6、《本草拾遺》:下氣,利小便,去風痺皮頑,炒令香搗碎,小便浸取汁服;婦人倒產吞二七枚即正;麻子去風,令人心歡。

7、《日華子》: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面板頑痺,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

8、《綱目》: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

9、《醫林纂要》:和脾,緩肝,潤腸,去風秘。

10、《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傷寒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鞭,其脾為約: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傷寒論》麻子仁丸)

2、治產後去血過多,津液枯竭,不能轉送,大便閉澀:火麻仁(研如泥)、枳殼(面炒)、人參各一兩,大黃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米飲任下。未通,漸加丸數,不可太過。(《濟陰綱目》麻仁丸)

3、治老人大腸燥結:火麻油、紫蘇子、松子肉、杏仁(炒,去皮、尖)、芝麻(炒,研如泥)。共研作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蜜水化下。(《鮮溪單方選》)

4、治偏風手足不隨,口眼歪斜:麻子仁二合(炒),黑豆二合(緊小者,炒),鴿糞二合(炒),垂柳枝二握(銼半寸長)。上四味,先以酒七升,煮柳枝及五升;炒鴿糞、麻子仁、黑豆等令黃,乘熱便投於柳枝酒內,須曳去滓令淨。每服旋取,溫服二合至三合,空心、臨臥各一服。(《聖濟總錄》麻子仁酒)

5、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者:火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暴幹,炒,待香熟,即入木臼搗極細如白粉,平分為十帖。每用一帖,取無灰酒一碗研麻粉,旋濾取白酒,直令麻粉盡,餘殼即去之,都合酒一處,煎取一半,待冷熱得所。空腹頓服,日服一帖。(《篋中方》大麻仁酒)

6、治大渴,日飲數鬥,小便赤澀: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肘後方》)

7、治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冬麻子半升(炒,搗研,水濾取汁),米二合。以麻汁煮作粥,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8、治五淋,小便赤少,莖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濾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著蔥、椒及熟煮,空心服之。(《普濟方》)

9、治白痢(《綱目》作“血痢不止”):以麻子汁煮綠豆,空腹食,極效。(《外臺》引《必效方》)

10、治月經不通,或兩三月,或半年、一年:麻子仁二升,桃仁二兩。研勻,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濟方》)

11、治產後瘀血不盡: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盞,煎六分,去滓服。(《聖惠方》)

12、治風狂百病麻仁四升。水八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服。(《外臺》)

13、治嘔逆不止麻仁三兩。杵,熬,以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千金方》)

14、治腹中蟲病:大麻子仁(末)三升,東行茱萸根(銼)八升。水漬。平旦服二升,至夜蟲下。(《食療方》)

15、治小兒面瘡:麻子五升。為末,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敷之。(《華佗神醫秘傳》)

16、治赤遊丹毒:麻仁搗末,水和傅之。(《千金方》)

17、治發落不生:麻子一升。熬黑,壓油敷頭,則發漸長。(《衛生易簡方》)

18、治頭風癢多白屑:麻子仁三升(研),秦椒二升,柏葉三升(切)。上藥置於泔汁中浸一宿,明旦溫之,去淬,用以沐發。(《醫心方》)

19、治聤耳,膿水不止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上藥都研為末,滿耳塞藥,以綿輕擁,三二上愈。(《聖惠方》)

相關配伍

1、火麻仁配黃芪:火麻仁潤腸通便;黃芪補中益氣。二藥合用,氣陰雙補,益氣通便。用於老年人、產婦及一切氣虛之便秘,並治中氣下陷,便秘脫肛等。

2、火麻仁配麥門冬:火麻仁滋陰養血,潤燥通便,兼補中氣;麥門冬養陰生津,清熱潤燥,滋養肺胃。二者合用,增強養陰生津潤燥之功。用於素體虛弱、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所致的不飢不飽,潮熱不食,大便不通等。

3、火麻仁配冬葵子:火麻仁補虛,潤腸通便,通利小便;冬葵子利水通淋,潤腸通便。二者配伍,既能通利小便,又能潤滑大便。用於熱淋尿痛兼津枯便秘或溼熱水腫者。

4、火麻仁配杏仁:火麻仁體滑滋潤,滋陰養血,潤腸通便;杏仁肅降肺氣,滋潤下行。二藥合用,用於肺熱移於大腸,或陰虧腸燥所致的便秘。

5、火麻仁配瓜蔞仁:火麻仁滑腸燥,兼能補脾而布行津液;瓜蔞仁入大腸潤便,兼入肺經而潤燥。二者合用,肺與大腸的津液得潤,使腸燥得以和緩。用於津液不足、胃腸燥熱之大便不通。

6、火麻仁配蘇子:火麻仁潤燥滑腸,並有一定的滋養補虛作用,適用於大腸津虧便秘;蘇子下氣降逆、利膈寬腸。二者配伍,其養血潤燥、降氣通便之功更顯著。用於產後、病後體弱及老年血虛之腸燥便秘。

7、火麻仁配桃仁:二者均有潤腸通便之功,且桃仁宣肺。配伍使用,共奏潤腸通便宣肺之功。用於肺氣不宣之腸燥便秘。

鑑別用藥

火麻仁與決明子:二藥均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用於腸燥便秘。但決明子性涼潤,又有清熱潤腸通便之效,多用於內熱腸燥,大便秘結。決明子苦寒洩熱,甘鹹益陰,既能清洩肝火,又兼益腎陰的作用,故又可用於目赤目暗。而火麻仁甘平,質潤多脂,能潤腸通便,且又兼有滋養補虛的作用,多用於老年人、產婦及體弱津血不足的腸燥便秘證。

相關藥品

麻仁膠囊(軟膠囊、丸)、麻仁潤腸丸、麻仁滋脾丸。

相關方劑

麻子仁丸(《傷寒論》)、麻仁丸(《證治準繩》)。

藥膳食療

火麻仁長壽湯:

1、功效: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心力儲備,還能潤腸通便,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2、原材料:火麻仁50g,芥菜(其他野菜也可以)250g,食鹽、味精、花生油各適量,上湯1500ml。

3、做法:先將火麻仁洗淨,與少量水用石磨磨成漿,再用白紗布過濾去渣、取漿。芥菜洗淨、切小段。上湯放鍋內,大火煮開,放入油、鹽、味精、芥菜、火麻仁漿,煮熟出鍋,即可食用。

4、用法:經常食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10-11月果實大部分成熟時,割取果株,曬乾,脫粒,揚淨。

炮製方法

1、火麻仁:取原藥材,除淨雜質及灰屑。

2、炒火麻仁:取原藥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有香氣,取出,放涼。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炒火麻仁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4-5.5mm,直徑2.5-4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的白色或棕色網紋,兩邊有稜,頂端略尖,基部有1圓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種皮綠色,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嚼後稍有麻舌感。

飲片性狀

1、火麻仁:參見藥材性狀。

2、炒火麻仁:顏色加深,有光澤,微具焦香氣。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桑科大麻屬植物大麻。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于山東、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等地。

生長環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幼苗期能耐-5--3℃霜凍,生長適宜溫度為19-23℃。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1、選生長健壯、結實多的雌株割下果枝,曬乾,脫粒,備用。春季3-4月播種。穴播:按行株距30cm X 30cm開穴,每穴播種子10粒左右;條播:按行株距45cmX 60cm開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覆土,蓋草木灰一層。播後7-10d出苗。

2、田間管理:苗高6-10cm時需間苗、定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長期間鬆土、除草2-3次,幼苗期直淺鋤,後期可深鋤,並結合培土。施肥可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肥,後期增施過磷酸鈣、草木灰。花序形成時要除去大部雄株。

病蟲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射;霜黴病用多菌靈防治;還有立枯病、斑點病等為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