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 中藥材

虎耳草,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stoloniferaCurt.的全草。具有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吐血,聤耳流脓,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烫伤,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風熱咳嗽,肺癰,吐血,聤耳流膿,風火牙痛,風疹瘙癢,癰腫丹毒,痔瘡腫痛,毒蟲咬傷,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鮮品搗敷;或絞汁滴耳及塗布。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虎耳草葉中含巖白菜素,槲皮甙,槲皮素,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琥珀酸和甲基延胡索酸。莖含兒茶酚。根含揮發油。此外從虎耳草中還分得熊果酚甙,綠原酸,槲皮素-5-O-葡萄糖甙,去甲巖白菜素,氨基酸,硝酸鉀及氯化鉀。其葉綠體中所含的酚酶能將順式咖啡酸氧化為相應的鄰位醌,後者經自然氧化而生成馬慄樹皮素。

藥理作用

1、強心作用:離體蛙心滴加虎耳草壓榨的鮮汁濾液或1∶1乙醇提取液0.01ml,均顯示一定強心作用。提取液去鈣後對心臟仍有興奮作用,但較去鈣前弱。本品強心作用較氯化鈣發生慢,持續時間較長。

2、利尿作用:麻醉犬及清醒兔靜脈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kg,呈現明顯利尿作用。將提取液中所含甙類破壞後,仍有一定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虎耳草鮮汁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體外試驗未發現抑菌作用。

毒理作用

家兔35ml/kg鮮汁灌胃,24h後未見任何不良反應;第2日重複給予60ml/kg,觀察3d,也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相關論述

1、《綱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聤耳,搗汁滴之。”

2、《生草藥性備要》:“治耳內暴熱毒,紅腫流膿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3、《晶珠本草》:“清肝膽熱、瘡熱,治熱病。”

4、《植物名實圖考》:“喉閉無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5、《分類草藥性》:“清肺熱,治咳嗽,療風疹、丹毒。”

6、《草藥新纂》:“治天皰瘡,搗汁塗布。”

7、《現代實用中藥》:“塗瘡癰、凍瘡及毒蟲刺傷等。”

8、《江西民間草藥》:“治肺熱咳嗽氣逆,吐血,肺癰吐臭膿,百日咳,肝炎,童子癆。”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溼消腫,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10、《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小兒發熱,咳嗽氣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潰爛,疔瘡,癤腫,溼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癰吐臭膿:虎耳草12g,忍冬葉30g。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2、治肺結核:虎耳草、魚腥草、一枝黃花各30g,白及、百部、白茅根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吐血:虎耳草9g,豬瘦肉120g。混同剁爛,做成肉餅,加水蒸熟食。(《江西民間草藥》)

4、治耳內腫痛,流膿出水:①虎耳草搗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用之。略加枯礬更妙。(《幼幼整合》)②鮮虎耳草60g,鮮爵床、冰糖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5、治耳郭潰爛:鮮虎耳草適量,搗爛調茶油塗患處,或加冰片0.3g,枯礬1.5g,共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6、治風火牙痛:虎耳草30-60g。水煎,去渣,加雞蛋1只同煮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7、治面板風疹:虎耳草、蒼耳子、紫草、蘆根各15g。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廣西本草選編》)

8、治溼疹,面板瘙癢:鮮虎耳草500g,切碎,加95%乙醇拌溼,再加30%乙醇1000ml浸泡1星期,去渣。外塗患處。(《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9、治蕁麻疹:虎耳草15g,土茯苓24g,忍冬藤30g,野菊花15g。水煎,頭汁內服,二汁燻洗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10、治風丹熱毒:鮮虎耳草30g。水煎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四季均可採收,將全草拔出,洗淨,晾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中段,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全體被毛。單葉,基部叢生,葉柄長,密生長柔毛;葉片圓形至腎形,肉質,寬4-9cm,邊緣淺裂,疏生尖銳齒牙;下面紫赤色,無毛,密生小球形的細點。花白色,上面3瓣較小,卵形,有黃色斑點,下面2瓣較大,披針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圓形。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虎耳草科虎耳草屬虎耳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纖細;匍匐莖細長,紅紫色,有時生出葉與不定根。葉基生,通常數片;葉柄長3-10cm;葉片肉質,圓形或腎形,直徑4-6cm,有時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邊緣有淺裂片和不規則細鋸齒,上面綠色,常有白色斑紋,下面紫紅色,兩面被柔毛。花莖高達25cm,直立或稍傾斜,有分枝;圓錐狀花序,軸與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絨毛;苞片披針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數,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下方2瓣特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1.5cm,寬2-3mm,上方3瓣較小,卵形,基部有黃色斑點;雄蕊10,花絲棒狀,比萼片長約1倍,花葯紫紅色;子房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細小。蒴果卵圓形,先端2深裂,呈喙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臺灣也有栽培品。

道地產區

產於華東以及西南各地;河北、陝西、河南、湖南、臺灣、廣西、廣東等地亦。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叢、草甸和陰溼岩石旁。

生長見習

喜陰涼潮溼,土壤要求肥沃、溼潤,以栽培在密茂多溼的林下和陰涼潮溼的環境較好。

繁殖方式

用種子或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可在春季3、4月播種,撒播,覆土1-2cm,經常保持土壤溼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2、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選擇根系發達,生長健壯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長出的幼苗剪下作為種苗,株行距17cm×17cm,淺栽,把鬚根壓在土裡;若在陰溼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縫裡,用溼潤的腐殖土把鬚根壓緊,澆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