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草 - 中藥材

山苦草,中药名。为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散瘀草AjugapantanthaHand.-Mazz.的全草。植物散瘀草,分布于我国云南。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主治慢性肝炎,小便淋痛,口疮,疮疡肿毒,跌打肿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

慢性肝炎,小便淋痛,口瘡,瘡瘍腫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平肝,消炎解毒。主治慢性肝炎,尿路感染,口腔炎,瘡瘍腫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慢性肝炎,山苦草6g,青魚膽6g,甘草9g。水煎兌蜜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2、治尿路感染,山苦草6g,車前草30g,素珠根9g。水煎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3、治口腔炎,山苦草6g,魚眼草9g。水煎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4、治瘡瘍腫毒,山苦草、苦馬菜、鬼針、狗屎花根、蒲公英各適量。搗爛外包。(《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5、治黃水瘡,山苦草30g,桃樹葉30g,冰片6g,雄黃3g。共研細,撒患部。(《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8-11月花開期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唇形科筋骨草屬植物散瘀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長7-32釐米。平展上升或具匍匐莖,細弱,密被灰白色長柔毛或綿狀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約5毫米;葉片堅紙質,干時黑色,下面常帶紅色,長圓狀倒卵形或倒三角狀卵形,長1.5-3釐米,寬0.8-1.8釐米,先端鈍,基部楔形下延,兩面被疏柔毛,邊緣具不整齊疏齒,具緣毛。輪傘花序具4-8花,著生於葉腋內;花梗無;花萼紫色,漏斗狀,外面被長柔毛,內面無毛,具10脈,萼齒5;花冠淡紫、紫紅色或紫藍色,長0.8-1釐米,外面被疏柔毛,內面基部有毛環,冠簷二唇形,上唇短,圓形,下唇寬大,伸長;雄蕊4,二強;花盤環狀,裂片不明顯。小堅果長圓狀三稜形,褐色,背部具網狀皺紋,腹部1果臍,果臍約佔腹面1/2。花期8-11朋,果期10月左右。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400-2700米的乾燥荒坡矮草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