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花 - 中藥材

蜡梅花,中药名。为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的花蕾。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功效。常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暑清熱,理氣開鬱。

主治

暑熱煩渴,頭暈,胸悶脘痞,梅核氣,咽喉腫痛,百日咳,小兒麻疹,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浸油塗或滴耳。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

1、蠟梅鹼具有類似士的寧樣作用,可引起哺乳動物強烈抽搐。

2、心臟抑制作用、降血壓作用。

相關論述

1、《綱目》:“解暑,生津。”

2、《青島中草藥手冊》:“清涼解暑,生津除煩,開胃散鬱。主治心煩口渴,氣鬱胃悶,燙傷,火傷,消化不良,痰熱壅滯癭瘤結核等症。”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湯火傷:蠟梅花(以)茶油浸(塗)。(《嶺南採藥錄》)

2、治久咳:鐵筷子花9g。泡開水服。(《貴州民間藥草》)

附註

除本種外,尚有西南各省產的雲南蠟梅,花也可提取蠟梅浸膏供藥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移栽後3-4年開花。在花剛開放時採收。用無煙微火炕到表面顯乾燥時取出,等回潮後,再行復炕,這樣反覆1-2次,炕到金黃色全乾即成。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梗、葉,篩去灰屑。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

花蕾圓形、短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4-8mm。花被片疊合,棕黃色,下半部被多數膜質鱗片,鱗片黃褐色,三角形,有微毛。氣香,味微甜後苦,稍有油膩感。以花心黃色、完整飽滿而未開放者為佳。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項。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蠟梅科植物蠟梅。

形態特徵

蠟梅,又名蠟木、巖馬桑、臭蠟梅、荷花蠟梅、金黃茶、大葉蠟梅。落葉灌木,高達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灰褐色,無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鱗芽通常著生於第二年生的枝條葉腋內,芽鱗片近圓形,覆瓦狀排列,外面被短柔毛。葉紙質至近革質,卵圓形、橢圓形、寬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有時長圓狀披針形,長5-25釐米,寬2-8釐米,頂端急尖至漸尖,有時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圓形,除葉背脈上被疏微毛外無毛。花著生於第二年生枝條葉腋內,先花後葉,芳香,直徑2-4釐米;花被片圓形、長圓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匙形,長5-20毫米,寬5-15毫米,無毛,內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長4毫米,花絲比花葯長或等長,花葯向內彎,無毛,藥隔頂端短尖,退化雄蕊長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長達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託近木質化,壇狀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5釐米,直徑1-2.5釐米,口部收縮,並具有鑽狀披針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叢或水溝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