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白蠟 - 中藥材

虫白蜡,中药名。为蚧科(介壳虫科)动物白蜡虫EricerusPeluChavannes的雄虫所分泌的蜡质精制而成。具有止血,生肌,定痛的功效。主治金疮出血,尿血,便血,疮疡久溃不敛。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生肌,定痛。

主治

金瘡出血,尿血,便血,瘡瘍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3-6g。外用:適量,熔化調製藥膏。

化學成分

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類,其中的醇類為廿六醇、廿七醇、廿八醇、卅醇,其中的酸類為廿六酸、廿七酸、廿八酸、卅酸及少量的棕櫚酸、硬脂酸。市售蟲白蠟的成分主要為脂肪族一價酸的酯類混合物,其含率佔總量的93%-95%,其中有廿四酸廿八酯、廿四酸蜂花酯2%、廿四酸蠟酯10%、蠟酸蠟醋15%、廿七酸廿七酯60%、褐煤酸蠟酯、蜂花酸廿七酯。此外,尚含遊離的蜂花醇即卅烷醇1%,樹脂1%-1.5%,廿七烷2%-3%。尚含廿七醇、蠟醇等。因蟲白蠟為雄白蠟蟲幼蟲所分泌,故此幼蟲的成分也提供參考。全蟲可分蟲體及蠟外殼兩個部分,蟲體(溼重)中油脂類佔18.6%,其中大部分(83%)為三甘油酯,也含少量烴類、蠟類、磷脂類、遊離脂肪酸、一及二甘油酯等;蠟外殼的油脂類,蠟佔92.4%,又含遊離脂肪酸及烴類,但未找到三甘油酯及磷脂。

相關論述

1、朱丹溪:“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引自《綱目》)

2、《醫學入門·本草》:“補中虛,殺癆蟲,止咳止瀉,潤肺臟,厚腸胃。”

3、《本經逢原》:“治下疳。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治腸紅。”

4、《醫林纂要·藥性》:“補肺斂氣,衛心。”

5、《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心跳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打傷:白蠟一兩,藤黃三錢。入麻油溶化,塗傷處。此方止痛止血,治燙傷亦愈。(《回生集》)

2、治杖瘡:真白蠟一兩,豬骨髓五個,潮腦三錢。共入銚內熬成膏,用甘草煮油紙攤貼。(《洞天奧旨》白蠟膏)

3、治淵疽(凡肋、胸、脅、腰、腹空軟之處發癰疽者),當在將潰未潰之際,服之可免透膜之患:白蠟、白及各等分。共研細末。輕劑一錢,中劑二錢,大劑三錢,黃酒調服,米湯亦可。(《醫宗金鑑》護膜散)

4、治外臁:白蠟一錢,輕粉一錢,豬油三兩。捶爛以油紙攤膏貼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三白膏)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雄白蠟蟲定幹後即開始泌蠟,到處暑、白露節前後,蠟花表面開始出現白色蠟絲,應採收蠟花。採收時間最好在晨露未乾、雨後初晴或微雨時,蠟花溼潤,易於剝下采盡。晴天應先噴水溼潤後再採。採收下的蠟花最好當日加工,否則發熱、發臭、變色,影響蠟品質。當日來不及加工應攤成薄層晾冷處理。國內白蠟加工採取傳統的水煮壓榨法,勞動強度大,工效低,含渣質。另一種方法為蒸汽制蠟法,操作簡便,勞動強度低,工效高,生產安全而且蠟質好。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白色或類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皺紋,具蠟樣光澤。體輕,質硬而稍脆,搓捻則粉碎。斷面呈條狀,或顆粒狀。氣微,味淡。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木犀科植物白蠟樹、女貞及女貞屬其他植物枝幹上。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蚧科(介殼蟲科)白蠟蚧屬白蠟蟲。

形態特徵

雌蟲體橢圓形,長1.2-1.5mm。體表褐色,有黑斑點。單眼1對,口器為甲殼質針狀吸收器。環節不明顯,無翅,觸角及足皆不發達。腹面灰黃色,有多個尖棘,沿身體邊緣排列。尾端有深凹陷。雄蟲體色與雌蟲相同。初孵化時,形與雌蟲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蠟孔。頭部兩側有大小不等的單眼各5個;觸角1對,分為7節。胸部圓形,有翅1對,長約5mm,膜質透明。經泌蠟後,蟲體變成圓形。白蠟蟲雌性無蛹期,雄蟲有蛹期,卵分雌雄兩性,被一層角質囊包圍。春季孵化,雄性幼蟲在樹枝上固定不動,並分泌白色蠟質,包圍體外。

分佈區域

分佈於陝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主產於四川巴中、通江、峨眉,湖南芷江、臨武,貴州安順、遵義,雲南昭通等地。以四川產量最大,品質亦佳,銷全國並出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