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 - 中藥

山药,中药饮片名。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成分

本品含薯蕷皂苷元、多巴胺、鹽酸山藥鹼、多酚氧化酶、黏液質、膽鹼、澱粉、糖蛋白、遊離氨基酸、止杈素、維生素C、澱粉酶等。

性狀

1、山藥:為類圓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黃色,周邊顯淡黃白色。質堅脆,粉性無臭,味淡微酸。2、麩炒山藥:形同山藥片。表面淡黃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氣。3、土炒山藥:形同山藥片。表面土紅色,粘有土粉。略具土香氣。

主要功效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麩炒山藥補脾健胃。

適應病症

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用於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

臨床應用及指南

1、治噤口痢:幹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2、治痰氣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3、治吹乳腫痛不可忍:生山藥搗爛,敷上即消,消即去之,遲則肉腐。(《古今醫鑑》)4、治結核病:生山藥120g,水煎,每日1劑,當茶頻飲,連續服用8日。5、治糖尿病:山藥30g,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6、治狐臭:山藥切片,塗患處,每日1-2次。7、治遺尿:炒山藥研末,每次6g,每日3次服用。8、治嬰幼兒秋季腹瀉:山藥研末,每次10-15g,冷水煮成米糊狀,飯前服,每日3次。9、治口腔炎:懷山藥20g,冰糖30g,製成煎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連續服藥2-3日。

藥性分析/方解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本品甘平補虛,雖藥力平和,但兼澀斂之性。既平補氣陰,為治氣虛或氣陰兩虛之佳品;又滋陰益氣而生津,為治腎陰虛及消渴所常用;還可固精止帶,為治腎虛不固之要藥。

規格

毛統片、光統片。

用法用量

1、煎服,10-30g,大劑量可用60-120g。研末吞服,每次6-1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2、健脾止瀉宜炒用;補陰宜生用。

不良反應

有報道長期大量服用山藥會導致女性子宮內膜增生。

禁忌

1、山藥養陰而兼澀性,能助溼,故溼盛中滿或有實熱邪實,積滯內停者禁用。2、山藥甘平益陰,有助溼之弊,不論是溼熱、寒溼,具溼盛證者忌服。3、山藥滋養補益,甘緩膩滯,有阻滯氣機之弊,故飲食積滯者慎服;氣滯血瘀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急性腎盂腎炎患者忌用。4、過敏體質者慎用。

注意事項

1、山藥能補脾止瀉,有收澀之性,故熱結便秘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2、山藥可使血糖降低,故低血糖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3、山藥惡甘遂。山藥與海螵蛸、龍骨、牡蠣、瓦楞子等鹼性藥物合用可降低藥效。4、山藥慎與維生素C及煙酸、穀氨酸、胃酶合劑等酸性較強的藥物聯用,因其可使上述藥物分解,藥效降低;山藥慎與降糖藥同用。5、補脾止瀉宜炒黃用,補陰宜生用。6、不宜與鹼性藥物混合使用。7、不宜煎熬過久,否則會使澱粉酶失效。8、入滋陰藥宜生用,入補脾肺藥宜炒用,麩炒可增強補脾止瀉之功。

藥物相互作用

山藥配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溼。茯苓性味甘淡,可健脾利水滲溼;山藥甘平,肺脾腎皆補。二藥合用,同歸脾,腎經,茯苓以利為主,得山藥則利溼而補傷陰,山藥以補為先,得茯苓之利補脾而不留溼。補中有利,利中有補,共奏健脾益氣,利水滲溼之功。

藥理作用

本品可調節或增強免疫功能;能降血糖、降血脂、調節胃腸功能、瀉下;有促進細胞DNA合成、抗氧化、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等作用;還有麻醉、鎮痛、消炎、抑菌等作用。

貯藏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