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豇豆 - 中藥材

岩豇豆,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LysionotuscarnosusHamsl.的全草。分布于贵州、广西及云南。具有散风止咳,化食消积之功效。常用于风寒咳嗽,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散風止咳,化食消積。

主治

風寒咳嗽,小兒疳積,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敷。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祛痰、平喘和止咳作用。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驅風,止咳,生肌,止血,補虛,軟堅。”

2、《廣西本草選編》:“宣肺止咳,止血生肌。主治感冒風寒,慢性氣管炎,勞傷吐血,產後腹痛,小兒疳積,外傷出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複方巖蓮片: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

相關配伍

1、治咳喘或風寒咳嗽:巖豇豆30g。煎水服。(《貴州草藥》)

2、治小兒疳積:巖豇豆、小夜關門各9g,鴨公頭葉3g,瓷瓦灰1g。調水蒸豬肝吃。(《貴州草藥》)

3、治九子瘍(瘰癧):巖豇豆30g,天南星15g。研末,用甜酒糟炒後敷患處。(《貴州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常綠小灌木。匍匐莖灰色,圓柱形,有縱皺紋,節膨大,常附有不定根,節間長短不一;質脆,折斷面黃綠色或黃棕色,中心有空隙,葉多數3片輪生,革質,灰綠色或灰棕色,狹卵形或狹矩圓形,長3-5cm,寬0.8-1.2cm,基部鈍,中部以上有鋸齒3-5對,下部全緣或微波狀,主脈下凹,側脈不明顯,葉柄短。花淡紅色,腋生或頂生,聚傘花序。蒴果條形。氣微,味苦澀。

以葉多、莖細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苦苣苔科植物肉葉吊石苣苔。

形態特徵

肉葉吊石苣苔,又名蒙自吊石苣苔。小灌木,高4-30cm。幼枝常具短毛。葉3,輪生或對生;葉柄粗,長1-4mm,無毛或上面有疏柔毛;葉片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cm寬1-2.4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少數牙齒,側脈3-4對,極不明顯。花序腋生,有1-2花;花梗長5-12mm;苞片對生,披針形,疏被短毛或近無毛;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帶淡紫色或紫色,長約3cm,簷部二唇形,上唇長約3mm,2裂,下唇長約7mm,3裂近中部;能育雄蕊2,無毛,花絲線形,花葯相連,退化雄蕊3;花盤杯狀,邊緣有牙齒;雌蕊長約2cm,無毛。蒴果線形,長約6cm,寬約2mm。種子紡錘形,有柄,先端有1長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貴州、廣西及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500m的山地林中樹上或石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