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 - 中藥材

扁豆,中药名。为豆科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健脾,化湿,消暑的功效。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糖,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化溼,消暑。

主治

脾虛生溼,食少便糖,白帶過多,暑溼吐瀉,煩渴胸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生品搗研水絞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養胃解毒宜生用。

注意事項

不宜多食,以免雍氣傷脾。

化學成分

棕櫚酸、亞油酸、反油酸;胡蘆巴鹼。

藥理作用

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

相關論述

1、《別錄》:“主和中,下氣。”

2、《食療本草》:“療霍亂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主嘔逆,久食頭不白。”

3、《本草圖經》:“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一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

4、《寶慶本草折衷》:“《續說》雲:張松謂白扁豆又治脾胃虛弱,心忪滿悶,身熱煩渴,傷暑伏熱,口苦舌幹,倦不思食。”

5、《滇南本草》:“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積,解酒毒,調五臟。”

6、《綱目》:“止洩痢,消暑,暖脾胃,除溼熱,止消渴。”

7、《隨息居飲食譜》:“安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洩瀉者: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甘草(炒)、山藥各二斤,蓮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黃色)、薏苡仁、縮砂仁各一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

2、治婦人赤白帶下:扁豆炒黃為末,米飲調下。(《婦人大全良方》)

3、治慢性腎炎,貧血:扁豆30g,紅棗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4、治霍亂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單用亦得。(《備急千金要方》)

5、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用扁豆(微炒)、厚朴(去皮,薑汁炙)各二錢,香薷(去土)二錢。水一盞,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一方加黃連薑汁炒黃色,如有抽溺,加羌活。(《衛生易簡方》)

6、治心脾腸熱,口舌乾燥生瘡:扁豆(炒)、疾藜子(妙)各二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扁豆湯)

7、治一切藥毒:扁豆(生)曬乾為細末,新汲水調下二三錢匕。(《百一選方》)

8、治癤腫:鮮扁豆適量。加冬蜜少許,同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治》)

9、治惡瘡連痂癢痛:搗扁豆封,痂落即瘥。(《肘後備急方》)

10、治熱毒惡瘡,連痂癢痛者:單用扁豆搗碎外敷即效。(《肘後備急方》)

附註

扁豆配山藥:調補脾胃,和中化溼。扁豆性甘溫可補中,氣味芳香可化補脾而不礙脾運,化溼而不傷胃陰;山藥性平不燥,補脾氣,益胃陰,作用緩和,補而不滯氣陰雙補。二藥同歸脾胃經,相須相助,補脾以促化溼,化溼更助脾運,共奏調補脾胃,和中化溼之功。(《新編中藥藥對大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種子成熟時,摘取莢果,剝出種子,曬乾揀淨雜質。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

種子扁橢圓形或扁卵形,長0.8-1.3cm,寬6-9mm,厚約7m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稍有光澤,有的可見棕褐色斑點,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長7-10mm,剝去後可見凹陷的種臍,緊接種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種脊。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黃白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飲片性狀:

1、炒白扁豆:形同藥材。表面黃色至黃褐色,部分外皮有焦斑,有的開裂,無雜質,無蟲蛙。氣清香,有焦香氣,味淡。

2、扁豆仁:形同藥材,無種皮,光滑。類白色。質地較硬。氣微,味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豆科豆屬植物扁豆。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達6m。莖常呈淡紫色或淡綠色,無毛或疏被柔毛。三出複葉;葉柄長4-14 cm;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被白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2-4花或多花叢生於花序軸的節上;小苞片舌狀,2枚,早落;花萼寬鍾狀,邊緣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廣橢圓形,先端向內微凹,翼瓣斜橢圓形,近基部處一側有耳狀突起,龍骨瓣舟狀,彎曲幾成直角;雄蕊10,1枚單生,其餘9枚的花絲部分連合成管狀,將雌蕊包被;子房線形,有絹毛,基部有腺體,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頭頭狀。莢果鐮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種子2-5顆。花期6-8月,果期9月。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佈於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均為栽培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