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穴 - 針灸穴位
下关,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领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主治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歪斜、耳聋、耳鸣、聘耳。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名詞釋義
關,指機關之意。穴在下頜關節錢“牙關”處,故名下關。
功能作用
利竅聰耳,清熱祛風,消腫止痛。
定位
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頌切跡之間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領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詳細主治
1、牙關不利、面痛、齒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證。 2、耳聾、耳鳴、聘耳等耳疾。
詳細操作
正坐或側伏,閉口,與耳屏前約一橫指處,當顴骨弓下的凹陷處取穴。此穴合口有孔,張口即閉。直刺0.5-1寸。留針時不可做張口動作,以免彎針、折針。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壓痛、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中耳炎、聾啞、眩暈、足跟痛等。 2、現代研究,有報道針刺下關穴對大腦皮質層運動區有一定影響,發現重刺激多引起運動從屬時值增大,即大腦皮層運動區內發展抑制過程,但在健康人抑制過程發展較慢較弱。給病人輕刺激,半數在大腦皮質引起興奮過程,半數引起抑制過程,健康人只有少數引起抑制過程。說明因刺激強度的不同而引起不同效應。
配伍
1、配陽溪穴、關衝穴、液門穴、陽關穴治耳鳴耳聾。 2、配大迎穴、翳風穴、腕骨穴治牙齒齲痛。 3、配翳風穴、大迎穴治下牙齒痛。 4、配對側下關穴、上關穴、頰車穴、合谷穴等治下頜關節炎(必要時配聽會穴、翳風穴。隔日針治一次,10次為一療程。) 5、配百會穴、風府穴、頭維穴、攢竹穴、魚腰穴等治口眼歪斜。 6、配聽宮穴、翳風穴、耳門穴、合谷穴等治聤耳流膿。 7、配翳風穴、上星穴、影像學等治面痛。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失欠,下齒齲,下牙痛,腫,下關主之。”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 3、《類經圖翼》:“耳鳴耳聾,痛癢出膿。”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