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 中藥材
五色梅,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LantanacamaraL.的花。具有清热,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痨咯血,腹痛吐泻,湿疹,阴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止血。
主治
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溼疹,陰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福建藥物志》:“本品有毒,內服有頭暈、噁心、嘔吐等反應,必須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應。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化學成分
帶花的全草含脂類,其脂肪酸組成有肉豆蔻酸,棕櫚酸,花生酸,油酸,亞油酸等,其非皂化部分有α-香樹脂醇,β-谷甾醇及1-三十烷醇,還含葡萄糖,麥芽糖,鼠李糖。花葉揮發油含α-水芹烯,二戊烯,α-松油醇,牻牛兒醇,芳樟醇,桉葉素,丁香油酚,檸檬醛,糠醛,水芹酮,葛縷酮,α-葎草烯,α-、γ-松油烯,檸檬烯,β-丁香烯,對-聚傘花素,α-、β-蒎烯,1,4-樟烯,月桂烯,香檜烯等。
藥理作用
五色梅有抑制脂質過氧化物形成的作用,抑制豚鼠不同組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的順序是:腎上腺>肝>腎>心>肺>腦。五色梅對肝臟磷脂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無影響,而顯著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主治肺結核咳血。”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涼血。”
3、《福建藥物志》:“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治溼疹,胃腸炎,肺結核咯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結核咯血:馬纓丹花3-9g。水煎服。(《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腹痛吐瀉:鮮馬纓丹花10-15朵,水燉,調食鹽少許服;或乾花研末6-15g,開水送服。
3、治溼疹:馬纓丹干花研末3g,開水送服;外用鮮莖、葉煎湯浴洗。
4、治跌打損傷:馬纓丹鮮花或鮮葉搗爛,搓擦患處,或外敷。(2-4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5、治小兒嗜睡:馬纓丹花9g,葵花6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馬鞭草科馬纓丹屬馬纓丹。
形態特徵
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m,有時呈藤狀,長可達4m。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彎的鉤刺或無刺。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齒,先端漸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剛毛,側脈約5對。頭狀花序腋生,花序直徑1.5-2.5cm;花序梗粗壯,長於葉柄;苞片披針形,長為花萼的1-3倍,有短柔毛;花萼筒狀,先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橙黃色、粉紅色至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cm,兩面均有細短毛,直徑4-6mm;雄蕊4,內藏。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分佈區域
我國庭園有栽培。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有逸生。原產美洲熱帶地區。
生長環境
常生於海拔80-1500m的海邊沙灘、路邊及空曠地。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