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 - 中藥材

桑叶,中药名。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功效作用

功能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主治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雖疏散風熱作用較為緩和,但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熱、咽癢、咳嗽等症。

2、肺熱咳嗽,燥熱咳嗽:本品苦寒清洩肺熱,甘寒涼潤肺燥,故可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乾咳少痰、咽癢等症。

3、肝陽眩暈:本品苦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

4、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苦寒入肝能清洩肝熱,且甘潤益陰以明目,故常用治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

5、本品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與其他涼血止血藥同用。

6、西醫診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氣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屬於風熱表證者,傳染性紅斑症(第五疾病)、手足及口病、迴歸熱等見有風熱表證者,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咽炎、急性氣管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未明示病原體者、單純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等屬於肺熱或燥熱傷肺者,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腦病變、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眩暈等屬於肝陽上亢者,急性結膜炎、老視、老年期白內障等屬於風熱、肝火上炎或肝腎精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化學成分

本品含脫皮固酮、芸香苷、桑苷、槲皮素、異槲皮素、東莨菪素、東莨菪苷等。

藥理作用

鮮桑葉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煎劑有抑制鉤端螺旋體的作用。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動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脫皮固酮能促進葡萄糖轉化為糖原,但不影響正常動物的血糖水平。脫皮激素還能降低血脂水平,對人體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排除體內膽固醇,降低血脂。

毒理作用

將10%桑葉注射液注射於兔股四頭肌或滴入兔眼結膜囊內,未發現有區域性刺激作用;豚鼠過敏反應試驗為陰性;體外試驗對羊紅細胞未見溶血反應。給小鼠一次腹腔注射桑葉注射液的安全用量,相當於人用量(10%桑葉注射液5ml,肌注,每日1-2次)的250倍。在亞急性毒性試驗中,用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劑量,連續給小鼠腹腔注射21d,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給予更大劑量,則對肝、腎、肺等產生變性、出血性損害。

相關論述

1、《本草蒙筌》:“採經霜者煮湯,洗眼去風淚殊勝。鹽搗敷蛇蟲蜈蚣咬毒,蒸搗罯撲損瘀血帶凝。煎代茶,消水腫腳浮,下氣令關節利;研作散,湯調。止霍亂吐瀉,出汗除風痺疼。炙和桑衣煎濃,治痢諸傷止血。”

2、《本草備要》:“甘寒,手足陽明之藥。大腸、胃。涼血刀斧傷者,為末,幹貼之妙。燥溼,去風明目。採經霜者煎湯洗眼,去風淚;洗手足,去風痺。桑葉、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溼去風,烏須明目。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採帶露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3、《本草分經》:“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洩少陽之氣熱。”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熱、咽癢、咳嗽等症,常與菊花相須為用,並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藥,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治療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粘稠,或乾咳少痰、咽癢等症。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溫病條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3、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常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平抑肝陽藥同用。

4、治療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可配伍菊花、蟬蛻、夏枯草、決明子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常配伍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寶丹(《壽世保元》)。若肝熱引起的頭昏、頭痛,本品亦可與菊花、石決明、夏枯草等清肝藥同用。

相關配伍

1、桑葉配菊花:二藥皆能疏散風熱,平肝,清肝明目。二者常相須為用,治療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

2、桑葉配桑枝:桑葉質輕性寒,能清瀉肝火;桑枝苦平,能除風溼以止痛,利關節以治麻木。二藥配伍,輕清發散,通達四肢。常用治肝風肝火鬱滯於絡所致之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對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關節疼痛亦常配用。

3、桑葉配黑芝麻:桑葉能清肝明目以治標;黑芝麻能補益肝腎精血以治本。二者伍用,具有滋陰明目之功。常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昏花。

4、桑葉配蘇子:桑葉能疏風清熱,涼血通絡;蘇子能降氣平喘。二者配伍,疏風清熱,降氣平喘。常用治肺熱受風而致咳逆上氣,吐痰黏稠,氣喘,口渴等。

5、桑葉配枇杷葉: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宣肺止咳;枇杷葉降氣肅肺,化痰止咳。二者配伍,共奏宣降肺氣,化痰止咳之功。常用治風熱燥火犯肺,宣降失職所致的咳喘,痰出不爽等。

6、桑葉配桑白皮:桑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白皮清瀉肺熱,降氣平喘。二藥合用,宣降肺氣,清熱止咳平喘。常用治風熱蘊肺,咳嗽上氣,痰黃或白而黏稠者。

鑑別用藥

1、生桑葉與蜜制桑葉:桑葉功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桑葉若蜜制則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而疏散風熱,淸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則多用生桑葉。

2、桑葉與菊花:桑葉與菊花皆味甘苦、性寒涼,歸肺、肝經。都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不足,目暗昏花。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善於清肺潤燥,並能涼血止血,也可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乾咳少痰,咽癢,血熱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也可用於瘡癰腫毒。

相關藥品

桑姜感冒片、風熱咳嗽膠囊、秋燥感冒顆粒、桑麻丸、天麻首烏片。

相關方劑

桑菊飲(《溫病條辨》)、桑杏湯(《溫病條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扶桑丸(《壽世保元》)。

藥膳食療

桑葉荷葉粥:

1、功效:降血壓、降血脂、散淤血、解暑熱。適用於高血壓病、高血脂肥胖症所導致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失眠等。

2、原材料:桑葉10g,鮮荷葉1張,大米50g。白糖適量。

3、做法:將桑葉、荷葉洗淨,先煎,再去渣,取上清汁,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熟時調入白糖即可。

4、用法:溫服,每日1-2次。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初霜後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炮製方法

1、桑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2、炒桑葉:取生桑葉,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蒸桑葉:取桑葉放蒸籠內,下墊清潔細麻布,蒸1h,取出,曬乾。

4、蜜桑葉: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淨桑葉碎片拌勻,悶潤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微有光澤,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kg,用煉蜜25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蜜桑葉密閉,置陰涼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綠色或黃棕色。上表皮有含鍾乳體的大型晶細胞,鍾乳體直徑47-77μm。下表皮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非腺毛單細胞,長50-230mm。草酸鈣簇晶直徑5-16μm;偶見方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C)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幹,加乙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熱水10ml,置60°C水浴上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2: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0分鐘的展開缸內,展開約至8cm,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柄長1-2.5cm;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飲片性狀

1、桑葉:呈碎片狀,上表面呈黃綠色,略有光澤背面淡黃綠色或黃白色,葉脈突起,小脈交織呈網狀,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2、炒桑葉:形如桑葉,表面褐黃色微焦。

3、蒸桑葉:形如桑葉,顏色加深。

4、蜜桑葉:形如桑葉碎片,表面暗黃色,微有光澤,略帶黏性,味甜。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桑科桑屬植物桑。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1-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整合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各地。

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稍耐蔭。氣溫12℃以上開始萌芽,生長適宜溫度25-30℃,超過40℃則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則停止生長。耐旱,不耐澇,耐瘠薄。對土壤的適應性強。

繁殖方式

用種子、嫁接和壓條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採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淨種子,隨即播種或溼砂貯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當年新種子。播前用50℃溫水浸種,待自然冷卻後,再浸泡12h,放溼砂中貯藏催芽,經常保持溼潤,待種皮破裂露白時即可播種,按行株距20-30cm開溝,溝深1cm,每1hm2用種量7.5-15kg。覆土。約經10d出苗。苗高3-4cm間苗,去弱留強,並補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2、嫁接繁殖:袋接法,於嫁接前20d,剪接穗,溼沙貯藏,使砧木剪口處的皮層和木質部分離成袋狀,然後插入接穗,以插緊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狀芽接(套接)。

3、壓條繁殖:早春將母株橫伏固定於地面,埋入溝中,露出頂端,培土壓實,待生根後與母體分離。春或秋季進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開穴、穴徑0.5-0.7m,穴底施入腐熟廄肥,上鋪薄土一層,栽入,填表土後,將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壓實,澆水。

病蟲防治

1、病害有桑萎縮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結線蟲病等。

2、蟲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蟲、桑白蚧、桑天牛、桑薊馬、桑始葉蟎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