鮧魚涎 - 中藥材

鮧鱼涎,中药名。为鲇科动物鲇鱼Silurusasotus(Linnaeus)皮肤分泌的粘液。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滋阴润燥之功效。常用于消渴,小儿疳渴。

功效作用

功能

滋陰潤燥。

主治

消渴,小兒疳渴。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劑,適量。

注意事項

1、反荊芥。

2、不可用牛、羊油煎炸。

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主三消。”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三消:生(鮧)魚涎,溲黃連末作丸。飯後烏梅煎飲,下五七丸。(《本草圖經》)

2、治小兒疳渴,飲水無度:以大鯰魚一頭,先燒一地坑令紅,投魚坑中,使以蛤粉,專令一人摻在魚上,須臾取出,用蘆刀割(刮)下粉,入麝香少許拌勻,和丸蘿蔔子大。每服五丸,桶繩根煎湯送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附註

鯰魚的胸鰭棘及其外包皮膜構成毒器,被刺傷後即感劇痛,創口出血,一般不紅腫。故注意勿被刺傷,藥用時去除有毒部分。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後,將其懸掛,收取分泌的粘液,鮮用。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和水庫,為中下層肉食性魚類,主要食一些小型魚類。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鯰科鯰屬鯰魚。

形態特徵

體長,頭部扁平,尾部側扁。口寬闊。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突出明顯。上下頜及犁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須2對。眼小,蓋有透明薄膜,位置接近頭側,無鱗,面板富粘液腺,側線上有粘液孔1行。背鰭5,很小。臀鰭77-83,與尾鰭相連。幼小時背側部一般為黃綠色,隨著個體成長體色逐步加深變成黑褐色,額部為灰白色,各鰭灰黑色。

分佈區域

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分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