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螺 - 中藥材

蓼螺,中药名。为骨螺科动物蛎敌荔枝螺PurpuragradataJonas及疣荔枝螺PurpuraclavigeraKüster的壳。蛎敌荔枝螺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疣荔枝螺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淋巴结结核,疮疡。

功效作用

功能

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主治

淋巴結結核,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5g。外用:適量,煅灰調敷。

藥理作用

蠣敵荔枝螺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醯膽鹼和丙烯醯膽鹼。前者能興奮頸動脈竇受體,刺激呼吸和興奮交感神經節,還有阻礙神經肌肉傳導的作用。後者具有神經肌肉傳導效能,並顯尼古丁作用。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海洋生物》:“軟堅散結。用於淋巴結核。”

2、《中國動物藥志》:“清熱解毒。治瘡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淋巴結結核:蠣荔枝螺殼煅灰,麻油調敷。蠣荔枝螺殼15g,夏枯草15g,澤漆9g,海藻15g,玄參15g,柴胡9g。煎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附註

~1、《本草拾遺》:“蓼螺,生永嘉海中,味辛辣如蓼,故名蓼螺。”~2、《綱目》:“按《韻會》雲:蓼螺,紫色有斑紋。今寧波出泥螺,狀如蠶豆,可代充海錯。”~~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退潮後,於沙灘捕捉。捕得後,沸水燙死,去肉取殼,洗淨,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蠣敵荔枝螺:貝殼小型,近於菱狀,兩端尖細,表面青灰色中略帶白色,具有灰褐色或棕色不規則的縱紋。殼面具有環肋,肋間有細肋,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黃色花紋和肋。氣微,味微鹹。

2、疣荔枝螺:貝殼較小,略呈橢圓形,高約33mm,寬約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淺,不明顯。螺旋部約為殼高的1/3,每一螺層中部有一環列明顯的疣狀突起。體螺層有5列疣狀突起。整個殼表面密佈較細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紋。表面灰白色,突起部呈黑灰色。殼口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大塊黑色或褐色斑。外唇薄,內唇淡黃色,略直,光滑。質堅硬。氣微,味微鹹。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1、蠣敵荔枝螺:生活於潮間帶至低潮線下1.5m左右的岩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著物的泥沙質海底,雌雄異體,4-10月為產卵期,卵鞘筒狀,黃色,內含卵子40-250個,產卵不止1次。肉食性,為牡蠣養殖的主要敵害之一。我國分佈於東海、南海。2、疣荔枝螺:生活於潮間帶中、下區及潮下帶岩礁間,常附著在牡蠣的空殼內。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佈。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骨螺科動物蠣敵荔枝螺。

形態特徵

1、蠣敵荔枝螺:又名三角荔枝螺、辣螺。貝殼呈菱形,質堅厚,一般殼高31mm左右,寬20mm,大者高33mm,寬21mm,螺旋部短,螺層約6層,縫合線呈淺溝狀。殼頂尖,光滑。體螺層上部膨大,基部縮小,形成螺體兩端略尖細。殼表黃白色或青灰色,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規則縱紋,雜有紫褐色斑,各螺層具螺旋肋,肋間還有細肋。每螺層中部和體螺層上部的殼面下凹,成為一弧面。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色斑紋和肋。外唇薄,邊緣有多數褶襞;內唇後部略薄,前部加厚,臍淺,僅殘留小的凹陷。前溝較短,為一小缺口。厴角質,棕色。2、疣荔枝螺:荔枝螺、辣菠螺。貝殼紡錘形,質堅厚,一般高25-33mm,寬16-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極淺,螺旋部略高,殼面略膨脹,有較細螺肋,生長線細密。殼表灰綠色或黃褐色,常雜以白色縱條紋。各螺層具有棕褐色的旋形疣肋,以肩部的疣肋較粗大,由連續的疣狀突起組成,體螺層膨大,有5條旋形疣肋,上2條粗大,下3條較細弱。殼口卵圓形,內面黃白色或粉黃色,有瓷光,外唇薄,內側為紫褐色,有與殼面肋間相應的5個齒突,內唇加厚,淡黃色,遮蓋假臍。前溝短,缺刻狀。厴角質,薄,棕褐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