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防風 - 中藥材

川防风,中药材名。为伞形科植物竹节前胡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的根。具有发表,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感冒夹湿,头痛,昏眩,寒湿腹痛,泄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破伤风,目赤,疮疡,疝瘕,疥癣,风疹。

功效作用

功能

發表,祛風,勝溼,止痛。

主治

風寒感冒,感冒夾溼,頭痛,昏眩,寒溼腹痛,洩瀉,風溼痺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注意事項

虛熱、體虛多汗者禁服。

化學成分

川防風發油含叩巴萜,十四酸,六氫金合歡烯基丙,十六酸甲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六酸,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十八烯酸,十八酸。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發表鎮痛,祛風勝溼。治外感表證,頭痛昏眩,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目赤,瘡瘍及破傷風等症。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寒感冒:土藁本、防風、芫荽各15g,橘葉10片。水煎服。

2、治頭痛:土藁本、川芎各15g,小風藥3g,煎水服。

3、治腹寒痛:土藁本、小青藤、毛頭寒藥等分。為末,每次3g,溫酒送下。(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4、治風溼關節炎:防風、秦艽、桂枝、海風藤、雞血藤各9g,水煎服。

5、治破傷風:防風、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量為末,每次9g,日3次,熱酒調服。另以藥末酒調敷傷。

6、治目赤腫痛:防風、桑葉、菊花、梔子各9g。水煎服。

7、治神經性皮炎:防風、蒼朮、白鮮皮、黃柏各30g放在布袋內蒸熱,趁熱外敷,每次1小時,每日1次。

8、治風疹(蕁麻疹)防風、荊芥各9g,蟬蛻6g。水煎服(4-8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10-11月採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錐形,稍彎曲。表面棕色,栓皮脫落處顯共同棕色斑,且不規則的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根頭柄端有殘莖,略呈分枝狀,環紋不明顯。質較,易折斷,斷面緻密。氣微,味甘。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傘形科前胡屬植物竹節前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90cm。根頸粗壯,徑1-2.5cm,有多數估葉鞘纖維,下端圓柱形,長6-10cm,表面灰褐色,有明顯環節。基生葉葉柄長6-22cm,堅實,基部有較短的卵狀葉鞘;葉片輪廓為廣三角狀卵形,三回羽狀分裂或全裂,長10-30cm,寬10-26cm,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長1-3cm,寬0.5-1.5cm,略帶革質,葉軸有槽,被稀疏短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形狀相同,但較小。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傘形花序直徑4-8cm,總苞片0-2,線形;傘輻10-20;小總苞片2-4,線形;花瓣長圓形,白色;萼齒細小,不明顯;花柱基圓錐形。分生果長橢圓形,長約6mm,寬約3mm,背稜及中稜線形突起,側稜寬翅狀,翅較厚;稜槽內有油管3mm,背稜及中稜線形突起,側稜寬翅狀,翅較厚;稜槽內有油管1-2,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微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四川、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溼潤岩石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