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蒿 - 中藥材

牡蒿,中药名。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ArtemisiajaponicaThunb.的全草。植物牡蒿,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

注意事項

不可久服。

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相關論述

1、《別錄》:“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2、《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夏季感冒頭痛,齊頭蒿30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肺結核潮熱,低熱不退,牡蒿、枸杞根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癆傷咳血,齊頭蒿60g,石棗子30g。燉肉服。(《萬縣中草藥》)

4、治婦人血崩,①牡蒿30g,母雞1只。燉熟後去滓,食雞肉與汁。(《閩東本草》)②牡蒿、側柏葉各30g,鮮苧麻根9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白帶,齊頭蒿葉15g。研末,蒸綠殼鴨蛋服。(《萬縣中草藥》)

6、治黃疸型肝炎,牡蒿25-50g。煎水服。(《彝藥志》)7、治急性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間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乾燥的全草,莖圓柱形,直徑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堅硬,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捲曲,質脆易脫。花序黃綠色,片內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枚。氣香,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蒿屬植物牡蒿。

形態特徵

牡蒿,別名蔚《詩經》。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萎謝,長3-8cm,寬1-2.5cm,下部漸狹,有條形假託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cm,寬0.5-2cm,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於分枝端排成復總狀,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mm,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邊緣寬膜質;雌花3-8朵,能孕;內層為兩性花5-10條,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無毛。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產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溼潤、半溼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裡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寮國、泰國、緬甸、菲律賓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生於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佈於我國南北各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