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蒜 - 中藥材

回回蒜,中药名。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回回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具有解毒退黄,定喘,镇痛的功效。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疟疾,哮喘,胃痛,风湿痛,疮癞,牛皮癣,牙痛。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退黃,定喘,鎮痛。

主治

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瘧疾,哮喘,胃痛,風溼痛,瘡癩,牛皮癬,牙痛。

用法用量

外用:外敷患處或穴位,面板髮赤起泡時除去,或鮮草洗淨絞汁塗搽,或煎水洗。內服:煎湯,3-9g。

相關論述

1、《中國藥植圖鑑》:全草為引赤刺激劑,並用治氣管疾病。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2、《陝西中草藥》:降血壓,消炎退腫,退雲翳,治高血壓症,哮喘,食道癌,惡瘡癰腫,角膜雲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肝炎、肝硬化:取鮮全草洗去泥土,於乳缽中搗爛外敷穴位。每穴敷藥面積直徑5~6釐米,藥厚度1釐米,藥面蓋以紗布固定。12小時後取下,可見區域性紅腫,以後逐漸起泡。待大泡形成,用注射器抽出黃水,再敷以紗布,任其自行痊癒(大約需7~8天)。每次可敷1~2穴,一般可敷1~3次,每次間隔半月至20天,第2次可敷第1次穴位,亦可另選其他穴位。急性黃疸型取肝區、中脘,並加中藥利膽;無黃疸型取肝區、中脘、足三里;慢性肝炎取肝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肝硬化盱功能不正常取肝區、脾區、中脘、足三里,酌情加中藥疏肝;肝硬化腹水取水分、關元、氣海、中脘。觀察急性黃疸型和無黃疸型肝炎25例、慢性旰炎及肝硬化共94例,結果正常(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45例,進步(臨床症狀顯著好轉或部分症狀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或有個別專案已正常)42例,無變化5例,惡化2例。一般敷後2~4小時即感區域性面板灼熱,繼而肝臟有揪緊的感覺,隨之肝疼減輕;至次日區域性起泡後則有腸鳴、小便增多、腹脹減輕,食慾明顯好轉。肝硬化腹水28例,治後腹水消失者10例,腹水明顯消退者4例,腹水末變者14例。腹水均由小便排出。尿量增加最快者於敷藥當天見效,一般患者3~5天尿量開始增加。肝硬化所致的臨床症狀如下肢或全身性水腫、消化道症狀,絕大多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患者完全消失,個別患者治後複查肝功能,已恢復正常。副作用:區域性較為疼痛;部分患者敷藥後開始幾天感到無力;個別有口乾現象,很快即消失。

相關配伍

1、治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水楊梅三錢,苦馬菜一錢,蒸水豆腐服食;慢性肝炎用水楊梅兌紅糖煮食。

2、治瘧疾:水楊梅鮮果捏扁,發瘧前兩小時外敷手腕脈門處。

3、治夜盲:水楊梅果曬乾研末,配羊肝煮食。

4、治牙痛:水楊梅鮮品搗爛,取黃豆大,隔紗布敷合谷穴,左痛敷右,右痛敷左。

5、治瘡癩:水楊梅煎水外洗。(選方出《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5-6月採收,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15-50cm。莖及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三出複葉,黃綠色,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3-12cm,小葉2-3深裂,上部具少數鋸齒,兩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貼生糙毛;萼片5,狹卵形;花瓣5,寬卵圓形。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mm;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氣微,味淡。有毒。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毛茛科毛茛屬植物回回蒜。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15-50cm,與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3出複葉,基生葉與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2.6-7.5cm,中央小葉具長柄,3深裂,裂片狹長,上部生少數不規則鋸齒,側生小葉具短柄,不等地2或3裂;莖上部葉漸變小。花序具疏花;萼片5,淡綠色,船形,長約4mm,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黃色,寬倒卵形,長約3.2mm,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數。聚合果近矩圓形,長約1cm;瘦果扁,無毛。

分佈區域

分佈雲南、西藏、廣西、貴州、四川、湖北、甘肅、陝西、江蘇、華北和東北地區。

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或溼草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