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蹄草 - 中藥材

红马蹄草,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HydrocotylenepalensisHook.伞形科植物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咳嗽,痰中带血,痢疾,泄泻,痛经,月经不调,跌打伤肿,外伤出血,痈疮肿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化瘀止血,解毒。

主治

感冒,咳嗽,痰中帶血,痢疾,洩瀉,痛經,月經不調,跌打傷腫,外傷出血,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

相關論述

1、《重慶草藥》:“去瘀生新,除寒解表。瘡口發癢者,敷之去風熱止癢;骨折脫臼者,外包可接骨投榫。”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解毒,活血止血。”

3、《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散血熱。治吐血,跌打損傷,感冒咳嗽等症。”

4、《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食和胃。主治赤白痢,水瀉,傳染性肝炎,肺熱咳嗽,瘡癰腫毒。

5、《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月經不調,痛經。”

6、《廣西民族藥選編》:“切碎或研粉與雞蛋蒸服,治肺結核,哮喘,支氣管炎。水煎服,治尿道炎。搗汁塗,治帶狀皰疹。”

7、《臺灣藥用植物志》:“治眼病,腹病,瘧疾,創傷,驅除蛔蟲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銅錢癬,痔瘡:鮮紅馬蹄草加食鹽搗爛,取汁外搽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面板丹毒,帶狀皰疹:(紅馬蹄草)鮮草適量。搗爛兌水、醋外搽,每日5-6次。(《湖南藥物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多皺縮成團,展開後長約15-30cm,莖纖細柔軟而彎曲,有分枝,被疏毛,節上生根。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有葉鞘,被毛;葉多皺縮,完整葉呈圓腎形,5-9掌狀淺裂,裂片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有缺齒,具掌狀葉脈,兩面被紫色短硬毛。質脆。氣微,味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傘形科植物紅馬蹄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45cm。莖匍匐,斜上分枝,節上生根。單葉互生;葉柄長4-27cm;托葉膜質,先端鈍圓或有淺裂;葉片膜質,腎形,長2-5cm,寬3.5-9cm,邊緣5-9淺裂,裂片三角形,有鈍鋸齒,基部心形,疏生短硬毛。傘形花序數個簇生於莖端葉腋,花序梗長0.5-2.5cm,有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0-60,常密整合球形的頭狀花序;花柄極短;小總苞片倒卵形;無萼齒;花瓣卵形,白色,有時有紫紅色斑點;花柱幼時內卷,花後向外反曲。雙懸果近圓形,長1-1.2mm,寬1.5-1.8mm,基部心形,兩側扁壓,常有紫色斑點,成熟後常呈黃褐色或紫黑色,中稜和背稜顯著。花、果期5-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2000m的山坡、路旁、陰溼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