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息穴 - 針灸穴位
颅息,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鼽衄。平刺0.5-0.8寸。
名詞釋義
穴在耳後頭顱處,主治小兒癇喘不得息,故名顱息。
功能作用
利竅聰耳,安神定驚,瀉熱通絡。
定位
位於在頭部,從頭維至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髮弧度相應)的中點處。
解剖
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詳細主治
1、偏頭痛。2、目赤腫痛、齒痛。3、鼽衄。
詳細操作
正坐或俯伏,於耳後髮際,當瘈脈與角孫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平刺0.3~0.5寸,可點刺放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小兒嘔吐、頭痛、耳鳴、牙痛、中耳炎、視網膜出血、癲癇、哮喘、腦充血、甲狀腺腫等。
配伍
1、配瘛脈穴、神道穴治小兒發癇瘈瘲。2、配角孫穴、頭維穴、太陽穴治偏頭痛。3、配水溝穴、中衝穴、合谷穴治小兒驚癇。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身熱痛,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2、 《針灸大成》:“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瘈瘲發癇。” 3、 《銅人針灸經》:“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4、《針灸甲乙經》:“刺入一分,出血多則殺人。”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