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 - 中藥材

苦蘵,中药名。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angulataL.的全草。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

主治

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溼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燻洗。

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

1、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A,14α-羥基粘果酸漿內酯,24,25-環氧維他內酯D,酸漿雙古豆鹼。

2、莖、葉含酸漿苦味素B、D、E、F、G、H、I、J、K,5,6-二羥基二氫酸漿苦味素B,苦蘵內酯A、B、C、D、E、F、G,葉中還含14α-羥基-20-去羥基粘果酸漿內酯及炮仔草內酯。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苦蘵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酸漿苦味素F(Ⅰ)和D(Ⅱ)。化合物Ⅰ在體外試驗中對5種人腫瘤細胞株(肝癌HA22T、宮頸癌HeLa、鼻咽癌KB、直腸癌Colo-205、肺癌Calu-1)和3種動物腫瘤細胞株(黑素瘤h2477、喉表皮癌Hep-2、神經膠質瘤8401)有效,其中抗肝癌作用最強,對HeLa細胞作用次之。在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體內試驗中,Ⅰ也表現出抗癌活性。而化合物Ⅱ體內、體外皆無效。

相關論述

1、《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大頭風,指疔,牙齦腫痛,溼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

2、《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治咽喉腫痛,肺癰,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齦腫痛,天皰瘡。”

3、《福建藥物志》:“主治高血壓,急性氣管炎,肺膿瘍,急性肋膜炎,淋濁,急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腸炎,菌痢,乳腺炎,白帶,睪丸炎,疔瘡癤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百日咳:苦蘵15g。水煎,加適量白糖調服。

2、治咽喉紅腫疼痛:新鮮苦蘵洗淨,切碎,搗爛,絞取自然汁1匙,用天水沖服。(1-2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3、治牙齦腫痛:苦蘵24g。煎水含漱。

4、治溼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苦蘵15-24g。水煎服。(3-4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5、治小兒菌痢:鮮苦蘵15g,車前草6g,狗肝菜、馬齒莧、海金砂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6、治水腫(陽水實證):苦蘵30-45g。水煎分作2次,飯前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7、治睪丸炎:鮮苦蘵、截葉鐵掃帚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8、治天皰瘡:苦蘵莖葉90-120g。煎水洗,每日2次。鮮草更好。

9、治大頭風,頭面浮腫放亮,起疙瘩塊,作癢:苦蘵莖葉60g。煎水,放面盆內,用布圍住燻之。鮮草更好。

10、治指疔:苦蘵鮮葉搗爛敷患處,每日換2-3次。(8-10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全草,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有分枝,具細柔毛或近光滑,葉互生,黃綠色,多皺縮或脫落,完整者卵形,長3-6cm,寬2-4cm(用水泡開後展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或有疏鋸齒,厚紙質;葉柄1-3cm。花淡黃棕色,鐘形,先端5裂。有的可見果實,球形,橙紅色,外包淡綠黃色膨大的宿萼,長約2.5cm,有5條較深的縱稜。氣微,味苦。

以全草幼嫩、色黃綠、帶宿萼多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茄科酸漿屬苦蘵。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木,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30-50cm。莖多分枝,分枝纖細。葉柄長1-5cm;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6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牙齒,兩面近無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纖細;花萼鍾狀,5中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淡黃色,5淺裂,喉部常有紫斑,長4-6mm,直徑6-8mm;雄蕊5,花葯藍紫色或有時黃色,長1.5mm。漿果球形,直徑1.2cm,包藏於宿萼之內。宿萼膀胱狀,綠色,具稜,稜脊上疏被短柔毛,網脈明顯。種子圓盤狀,長約2mm。花、果期5-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

道地產區

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