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穴 - 上崑崙、內崑崙、下崑崙、足太陽 - 針灸穴位

昆仑,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上昆仑、内昆仑、下昆仑、足太阳。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腓动、静脉,有腓肠神经经过。主治后头痛、项强、目眩、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直刺0.5-0.8寸。

名詞釋義

崑崙,原為山名。喻外蜾骨突起伏如崑崙,穴在外踝骨高點之後方,故名。

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舒筋活絡,安神理胞。

定位

位於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腓動、靜脈。有腓腸神經經過。

詳細主治

1、後頭痛、項強、目眩。 2、腰骶疼痛、足踝腫痛。 3、癲癇。 4、滯產。

詳細操作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於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處取穴。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形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炎、踝關節炎、腳氣、神經性頭痛、眩暈、衄血、佝僂病、胎盤滯留、痔瘡出血、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等。2、現代研究,針刺崑崙可使不蠕動及蠕動很弱的降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並有便意。對原發性高血壓,採用瀉法,有降壓作用。

配伍

1、配陽谷穴、太沖穴治目赤痛。2、配中管穴、三間穴、偏歷穴、厲兌穴、承筋穴、京骨穴等治鼽衄。3、配大椎穴、章門穴、環跳穴、承山穴、飛揚穴等治瘧疾。4、配天柱穴、陶道穴治目眩,目如脫。5、配風門穴、肩井穴、風池穴、天柱穴、風府穴、絕骨穴治項強。6、配合谷穴、復溜穴治背內疼痛不得屈伸。7、配腎俞穴、命門穴治腰痛。8、配承山穴、承筋穴、下廉穴治腳跟痛。9、配五處穴、身柱穴、委中穴、委陽穴治癲疾、瘈瘲。10、配合谷穴、三陰交穴治難產。

相關論述

1、《會元針灸學》:“崑崙者,上有踝骨,旁有跟骨,下有軟骨,高起如山。足太陽之經水,有氣質升高促陽面返下之象,故名崑崙。”2、《針灸穴名解》:“考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崑崙山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本穴為崑崙。”3、《靈樞·本輸》:“行於崑崙。”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