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菇 - 中藥材

大红菇,中药名。为红菇科真菌大红菇Russularubra(Krom.)Bres的子实体。具有养血,逐瘀,祛风的功效。主治血虚萎黄,产后恶露不尽,关节酸痛。

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逐瘀,祛風。

主治

血虛萎黃,產後惡露不盡,關節痠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同雞、豬肉燉。

化學成分

含5種多糖、16種氨基酸和28種脂肪酸。多糖含量約為2.47%,其中單糖和寡糖佔總糖的33.9%,氨基酸含量佔14.7%。

藥理作用

抗衰老作用:紅菇多糖是透過調控細胞週期負調控因子p21的轉錄和表達、抗氧化及增強免疫功能而抗衰老的。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益血通經,驅風逐瘀。主治貧血,產後惡露不盡,關節痠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貧血:大紅菇、綠心豆、豬瘦肉各酌量。燉服。(《福建藥物志》)

2、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大紅菇15g。水酒燉服,日1-2次。(《食療藥用蕈菌》)

3、治經閉腹痛:①大紅菇、大血藤、當歸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婦女百病良方》)②大紅菇15g,大血藤30g,香附9g,益母草15g,水煎,日1劑,連服3-5日。(《中國民間百草方藥》)

4、治關節腫痛:大紅菇30g,土牛膝18g,骨碎補12g。水煎去渣,分2次兌黃酒溫服。(《中國民間百草方藥》)

附註

同屬植物葡酒紅菇Russula vinosa;Lindb.分佈於福建、廣西,在當地亦作本品使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間雨後採摘,洗淨,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菌蓋扁半球形,或平扁而中央下凹,直徑4-10cm,紅色或暗紅色,邊緣粉紅色或帶白色,平滑或有微細絨毛,有不明顯條紋。菌肉類白色,表皮下粉紅色。菌褶密,基部分叉,白色或淺赭黃色,褶間有橫脈。菌柄類圓形,長3.5-8cm,直徑1-2.5cm,白色或帶粉紅色。氣微,味辛辣。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紅菇科真菌大紅菇。

形態特徵

菌蓋寬6-16cm,扁半球形,後平展而下凹。深莧菜紅色,表面平滑,在潮溼氣候下有粘性,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的條紋。菌肉白色。菌柄近圓柱形,長3.5-13cm,粗1.5-3.5cm,白色,部分肉色,內部鬆軟;菌褶黃色,少數在基部分叉,褶間有橫脈,褶之前部邊緣常呈紅色。孢子淡黃色,近球形,(8-11)μm×(7-9)μm,壁表有小刺;囊狀體透明,披針形,(85-105)μm×(13-19)μm。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各地。

道地產區

產於福建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陰溼地上。夏、秋間常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