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蟲斑鳩菊 - 中藥材

驱虫斑鸠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anthelmintica(L.)willd的果实。分布于新疆,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活血,杀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白癜风,蛔虫,蛲虫,疮疖肿痛。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活血,殺蟲解毒。

主治

用於白癜風,蛔蟲,蟯蟲,瘡癤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2-4g。外用:適量,研細粉調敷。

注意事項

對腎、肺及熱性氣質者有害,若用需配野薄荷。

藥理作用

全草可用以驅蛔蟲,並有消炎作用。

相關論述

1、《藥物之園》載:“驅蟲斑鳩菊,是驅蟲斑鳩菊的種子;原植物高約4尺,葉稍長,邊有齒,花與菊苣花相似,藍紫色,種子也與菊苣子相似,有殼,黑色,味辛烈。”根據上述維吾爾醫本草所述藥物特徵和實物對照,與現代維吾爾醫所用驅蟲斑鳩菊一致。”

2、《中國民族藥志》:“苦,涼。”

3、《中國民族藥志》:“清熱消炎,活血化瘀,殺蟲去斑。用於白癜風,蛔蟲,蟯蟲,瘡癤腫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白癜風:驅蟲斑鳩菊220g,除蟲菊42g,白鮮皮44g,薑黃44g。共研細粉,加蜂蜜適量制丸,丸重3g。每服一丸,每日2-3次。並輔以日光浴或紫外線照射。(《中國民族藥志》複方艾特力拉力丸)

2、治蛔蟲、蟯蟲:驅蟲斑鳩菊研末。溫開水沖服,每次2g,每日2兩次。

3、治瘡癤腫痛:驅蟲斑鳩菊細粉,溫開水調敷患處。(2-3方出自《中國民族藥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以瘦果入藥,本品呈倒圓錐形,長約5mm,頂部平截,下端稍細,具10條縱向凸起稜柱,表面呈墨綠色或棕綠色,以放大鏡觀察可見稜柱處有非腺毛,其肋間凹隱處有腺毛。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驅蟲斑鳩菊。

形態特徵

驅蟲斑鳩菊,又名印度山茴香。一年生高大草本。莖直立,粗壯,高達60cm,上部多具分枝,具明顯的溝槽,被腺狀柔毛。葉互生;葉基部漸狹成1cm的葉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5cm,寬1.5-4.5cm,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具粗或銳鋸齒,側脈8對或更多,網狀,兩面被短柔毛,在下面脈上毛較密,具腺點;葉膜質。頭狀花序較多數,較大,直徑15-20mm,在莖和枝端排列成疏傘房狀;花序梗長5-15mm,先端較增粗,被短柔毛及腺點;總苞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近的等長,外層線形,稍展開,長10-12mm,綠色,葉質,中層展長圓狀線形,先端尖,上面常縮狹,綠色,葉質,內層長圓形,從基部向先端漸膜質,先端尖;總苞片在結果後全部反折,花托平或稍凹,有蜂窩狀突起;小花40-50個,淡紫色,全部結實,花冠管狀,長9-10mm,管部細長,長6-7mm,簷部狹鍾狀,有5個披針形裂片。瘦果近圓柱形,黑色,長約4mm,具10條縱肋,被微毛;冠毛2層,淡紅色,外層極短,近膜狀,宿存,內層糙毛狀,短於瘦果的2倍,易脫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新疆,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宅旁荒地或路旁,有引種栽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