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草 - 中藥材

莽草,中药名。为八角科八角茴香属植物狭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的叶。具有祛风止痛,消肿,杀虫的功效。主治头风,皮肤麻痹,痈肿,乳痈,瘰疬,喉痹,疝瘕,癣疥,秃疮,风虫牙痛,狐臭,狗咬昏闷。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止痛,消腫,殺蟲。

主治

頭風,面板麻痺,癰腫,乳癰,瘰癧,喉痺,疝瘕,癬疥,禿瘡,風蟲牙痛,狐臭,狗咬昏悶。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燻洗、含漱。

不良反應

1、中毒症狀類似癲癇,主要是驚厥,尚有精神作用,臨床表現為有噁心、嘔吐、口渴、腹瀉、頭痛、眩暈、狂躁不安、幻視、心律失常、四肢麻木、呼吸急促、嚴重者昏迷、譫語、四肢抽搐或陣發性驚厥、尿少至尿閉,死於呼吸衰竭。屍檢見指甲青紫,面部及枕部皮下出血,腦、心、肝和腎充血。

2、莽草慢性中毒的特點是發病緩慢,無胃腸道症狀,均以失眠開始,有頭昏、精神不振、全身無力、驚慌不安、幻聽幻視、胡言亂語、陣發性驚厥、全身蟲爬感、四肢不自主地抽搐以及神志不清。

禁忌

禁內服,不可入目。

毒理作用

1、毒性作用為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經消化道吸收進入間腦、延腦,使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失常,並麻痺運動神經末梢,嚴重時損害大腦。

2、犬、貓、小鼠等動物的中毒症狀與人相似,屍檢發現:犬肺部有出血性梗塞、浮腫、漿液膜下溢血和腎、胃、肝、腦瘀血,小鼠血液暗紅。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4.6g/kg。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

2、《別錄》:“療喉痺不通,乳難,頭風癢。”

3、《藥性論》:“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溼風。主頭瘡白禿,殺蟲。”

4、《新修本草》:“治難產。”

5、《福建藥物志》:“破結除穢,治乳癰、狐臭。”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諸賊風,腫痺,風入五臟,恍惚,並治疥癬雜瘡: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三兩。四物切,以水和苦酒一升,漬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耳鼻病,可以綿裹塞之。(《肘後方》莽草膏)

2、治小兒癮疹:莽草、防風(去叉)、附子(炮裂,去皮、臍)、牡蠣(煅過)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適寒溫,浴,避風。(《聖濟總錄》莽草湯)

3、治跌打損傷莽:草根皮、仙茅根、土細辛、虎杖根,均鮮品,各適量。加童便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4-7月採摘,鮮用或曬乾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幹者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為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基部窄楔形,邊緣微反捲;兩面綠色,下面稍淡;葉柄長7-15mm。氣香烈,味辛,有毒。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八角科八角茴香屬植物狹葉茴香。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樹皮、老枝灰褐色。單葉互生或集生;葉柄長7-15mm;葉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先端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邊緣稍反捲,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花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3朵集生葉腋;花梗長1.5-5cm;花被片10-15,紅色至深紅色;雄蕊6-11;心皮10-13,花柱直立,鑽形。蓇葖果10-13,木質,先端有長而彎曲的尖頭。種子淡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陝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沿河兩岸,陰溼溝谷兩旁的混交林或疏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