頷厭穴 - 針灸穴位
颔厌,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主治偏头痛、眩晕、惊痫、耳鸣、目外眦痛、齿痛。平刺0.5-0.8寸。
名詞釋義
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厭,合也。穴在曲角顳顬上廉,嚼物時,頷下與顳顬俱動,因頷車與本穴處有牽合之狀,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清洩肝膽,鎮驚安神,止痛活絡。
定位
位於頭部,從頭維至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髮弧度相應)的上1/4與下3/4 交點處。
解剖
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詳細主治
1、偏頭痛、眩暈。2、驚癇。3、耳鳴、目外眥痛、齒痛。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或側狀,先定頭維和曲鬢,從頭維向曲鬢凸向前作一弧線,於弧線之中點定懸顱,再在頭維與懸顱之間取頷厭。試作咀嚼食物狀,其處隨咀嚼而微動。平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偏頭痛、眩暈、耳鳴、鼻炎、牙痛、癲癇、小兒驚風、面神經麻痺等。
配伍
1、配上關穴、下關穴、四白穴、百會穴、顱息穴、翳風穴、耳門穴、天窗穴、陽溪穴、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治耳痛鳴聾。 2、配前頂穴、後頂穴治風眩,偏頭痛。 3、配飛揚穴、湧泉穴、後頂穴治頸項疼,歷節汗出。 4、配懸顱穴治偏頭痛。
附註
本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 :“曲周《外臺》作曲角顳顬上廉。”2、《千金》:“曲周下顳顬上廉。”3、《新針灸學》:“頭維穴之下,當頭維穴到懸釐穴的上1/3。”4、《中國針灸學》:“在額角髮際之後上部。”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