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苓湯 - 方劑

半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苦辛淡渗,运脾除湿之功效。主治湿阻中焦,痞结胸满,不饥不食。

  • 名称:半苓汤
  • 出处:《温病条辨》卷二
  • 功用:苦辛淡渗,运脾除湿
  • 主治:湿阻中焦,痞结胸满,不饥不食

組成

半夏(15g),厚朴(9g),茯苓(15g),通草(24g),黃連(3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用水1200ml,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餘藥,煮成300ml,分3次服。

功用

苦辛淡滲,運脾除溼。

主治

溼阻中焦,痞結胸滿,不飢不食。

方義

此方用半夏燥溼運脾,恢復脾運;厚朴醒脾化溼,行氣除滿;茯苓、通草通調水道,導溼下行;稍佐黃連燥溼和脾,清其鬱熱,合而用之,體現苦辛淡滲,運脾除溼之法。方中通草用量最重,是欲藉此甘淡滲溼而不傷脾,令溼有外出去路;黃連用量最輕,是欲藉此苦以燥溼,並微清其熱。

運用

本方有化胃和溼之功效,用於寒溼阻滯中焦所致痞滿、納差、嘔逆等,今用於胃手術後苔白膩,伴有嘔惡,腹脹納呆、便秘或腹瀉等術後反應有效。

加減化裁

脾虛者去黃連加白蔻;嘔惡加藿香、蘇梗;納差加山楂、雞內金、炒谷芽或麥芽。

重要文獻摘要

、葉霖:“太陰溼滿,舌苔多白厚黏膩,或中見灰黑而滑,其滿在心下胃脘,較陽明實滿不同,治宜苦溫開之,如蒼朮、厚朴、二陳之屬。若熱溼陽鬱夾痰固結痞滿,按之而痛,始可仿半夏瀉心、小陷胸法治之。雲太陰寒溼,斷非寒涼可愈。”2、吳鞠通:“半夏、茯苓培陽土,以吸陰土之溼,厚朴苦溫以瀉溼滿,黃連苦以滲溼,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