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 中藥材

马兰,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马兰Kalimerisindica(L.)Sch.-Bip.的全草或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止血,清熱利溼,解毒消腫。

主治

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痺,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

馬蘭乙醇提取液,注射於動物有鎮咳作用;並有抗驚厥及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對小鼠有弱的鎮痛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破宿血,養新血,合金瘡,斷血痢、蠱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傷。”

2、《品彙精要》:“主調血,解毒。”

3、《綱目》:“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4、《本經逢原》:“丹方治婦人淋濁、痔漏有效。”

5、《質問本草》:“搗汁塗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症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6、《藥性切用》:“瀉熱解毒。”

7、《萃金裘本草述錄》:“止血破瘀,消疽已痔,調營養血,破舊生新。治吐衄,瘧痢,酒疽,水腫,療金瘡折損。”

8、《草木便方》:“破血氣脹通血經,除癥消積瘍核利,湯火金瘡犬傷珍。”

9、《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消食健胃,散寒止咳。治赤白痢疾,水瀉。調經,和血,去瘀生新。外用搗絨可塗敷紅腫和金瘡止血。”

10、《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抗菌,消炎。治胃潰瘍,結膜炎,咽喉腫痛,外耳道炎,小兒高熱驚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吐血:鮮白茅根四兩(白嫩去心),馬蘭頭四兩(連根),湘蓮子四兩,紅棗四兩。先將茅根、馬蘭頭洗淨,同入鍋內濃煎二三次,濾去渣,再加入湘蓮、紅棗入罐內,用文火燉之。晚間臨睡時取食一兩。(《整合良方三百種》)

2、治大便下血:馬蘭、荔枝草各30g。煎服。

3、治紫癜症:馬蘭、地錦草各15g。煎服。(2-3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4、治打傷出血:竹節草、旱蓮草、松香、皂子葉(即櫃子葉,冬用皮)。為末,搽入刀口。(《摘玄方》)

5、治傳染性肝炎:雞兒腸鮮全草30g,酢漿草、地耳草、兗州卷柏各鮮全草15-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小兒熱痢:魚鰍串6g,仙鶴草9g,馬鞭草9g,木通6g,紫蘇6g,鐵燈草6g。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7、治小便淋痛:鮮馬蘭30-60g,金絲草30g,土丁桂、胖大海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8、治咽喉腫痛:馬蘭根、水芹菜根各30g。加白糖少許,搗爛取汁服,連服3-4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口腔炎:海金沙全草、雞兒腸各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處方》)

10、治急性結合膜炎:馬蘭鮮嫩葉60g。搗爛,拌茶油少許同服。(《常用青草藥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細長圓柱形,著生多數淺棕黃色細根和鬚根。莖圓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被短毛,有的於枝頂可見頭狀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結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氣微,味淡微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馬蘭屬馬蘭。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莖有匍枝。莖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葉互生;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6cm,稀達10cm,寬0.8-2cm,稀達5cm,先端鈍或尖,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兩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無毛,薄質;上面葉小,無柄,全緣。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mm,長4-5mm;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約2mm,內層倒披針狀長圓形,長達4mm,先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具緣毛;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mm;舌片淺紫色,長達10mm,寬1.5-2mm;管狀花長3.5mm,管部長約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極扁,長1.5-2mm,寬約1mm,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mm,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各地。

道地產區

產於浙江、廣東、廣西、福建、湖北、四川、雲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