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 - 中藥材

山茶花,中药名。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花。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白痢,血淋,血崩,带下,烫伤,跌扑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止血,散瘀消腫。

主治

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白痢,血淋,血崩,帶下,燙傷,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外用:研末麻油調塗。生用長於散瘀,炒用偏於止血。

注意事項

中焦虛寒而無瘀者慎服。

化學成分

花含黃酮類,三萜類,鞣質類,甾醇類成分;還含有山茶皂苷I、II,可可豆鹼等。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早期提取的山茶鞣質給大鼠或小鼠灌胃1-3個月,能抑制移植性軟組織腫瘤的生長,並抑制9,10-二甲基-1,2-苯並蒽(I)誘導的橫紋肌肉瘤的形成。山茶苷給小鼠灌胃2.5個月也能減少同時區域性應用I誘發的面板乳頭狀瘤和癌。由花蕾中提取的山茶鞣質B也有顯著抗腫瘤作用,10mg/kg腹腔注射能顯著延長荷瘤小鼠的壽命。

2、其他作用:葉和花瓣中含有的山茶皂苷I和II能使真菌的分生孢子異常出芽。

相關論述

1、朱丹溪:“(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引自《綱目》)

2、《綱目》:“治湯火傷灼。”

3、《醫林纂要》:“補肝緩肝,破血去熱。”

4、《百草鏡》:“涼血破血止血,澀劑也。消癰腫、跌撲,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灸瘡。”

5、《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腸風,清肝火,潤肺養陰。”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吐血咳嗽:寶珠山茶,瓦焙黑色,調紅砂糖,日服不拘多少。(《不藥良方》)

2、治血痢:大紅寶珠山茶花陰乾,為末,加白糖拌勻,飯鍋上蒸三四次服。(《救生苦海》)

3、治乳頭開花欲墜,疼痛異常:寶珠山茶焙,研為末,用麻油調敷。(《綱目拾遺》)

4、治白帶:鮮白茶花、錦雞兒各30g,鮮玉簪花、三白草各15g,白及60g。燉豬膀胱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塵埃沙石入眼:山茶花(去蒂)10個,鼠粘子一錢。上二味為末,服二三匕妙。(《名醫方選》)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4-5月花朵盛開期分批採收,曬乾或炕幹。在乾燥過程中,要少翻動,避免破碎或散瓣。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花蕾卵圓形,開放的花呈不規則扁盤狀,盤徑5-8cm。表面紅色、黃棕色或棕褐色,萼片5片,棕紅色,革質,背面密佈灰白色絹絲樣細絨毛;花瓣5-7或更多,上部卵圓形,先端微凹,下部色較深,基部連合成一體,紙質;雄蕊多數,二輪,外輪花絲連合成一體。氣微,味甘。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紅山茶。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枝棕色。單葉互生;葉柄長8-15mm;葉片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2.5-6cm,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葉幹後帶黃色。花兩性,單生或對生於葉腋或枝頂,大紅色,徑5-8cm;萼片5,寬卵圓形,外被白色柔毛;花瓣5-7,栽培品種多重瓣,有白、淡紅等色,花瓣近圓形,先端有凹缺,基部稍連合;雄蕊多數,外側花絲基部連合,附著於花瓣基部,內側離生;子房上位,花柱先端3裂。蒴果近球形,徑2.2-3.2cm,果皮厚,光滑,室背開裂。種子近球形,背有角稜,長1.8-2.5cm,暗褐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原產我國東部,現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生長環境

多為栽培。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為15-25℃,忌烈日直曬和乾旱,寒冷山地不宜栽培。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腐殖土或夾沙土的酸性土壤栽培較好,不宜粘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扦插、嫁接或壓條繁殖。

栽培技術

1、扦插繁殖:採用單芽扦插法,育苗移栽,9-10月期間進行。在母株上剪取當年生春梢,每節剪成1支插條,從葉片上部0.3cm左右處稍斜剪斷,剪口要平滑,剪後立即插於苗床中,行距15-20cm,株距5cm左右,四周要圍好,以能稍透陽光即可。經常注意噴水,保持苗床溼潤。第2年春新芽萌發後,追肥1次,並適當增大蔭棚的透光度,可調整為半陰半陽。第4年即可移栽。2、嫁接繁殖:選單瓣山茶花的種子,春季播種育苗,第2年3-4月移栽在盆缽中,再培育2-3年,4-5月,連盆缽移到良種母樹下,靠接,1年後介面癒合,在3-4月與母株分離,即可出盆移栽。3、壓條繁殖:可採用高枝壓條法培育1-2年,即可剪下栽種。

病蟲防治

1、病害有茶炭疽病、茶煙煤病。2、蟲害有紅蜘蛛、多種介殼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