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草 - 中藥材

败酱草,中药名。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ex Link、白花败酱P.villose Juss.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祛痰排膿。

主治

1、腸癰肺癰,癰腫瘡毒:本品辛散苦洩寒涼,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消癰排膿,且能活血止痛,故為治療腸癰腹痛的首選藥物。

2、產後瘀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滯,有破血行瘀,通經止痛之功。

3、本品亦可用治肝熱目赤腫痛及赤白痢疾。

4、西醫診為急性闌尾炎、肺膿腫、化膿性肺炎、肺結核空洞伴化膿性感染、單純皰疹、面板化膿性感染、慢性盆腔炎等屬於熱毒壅盛、瘀血阻滯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6-15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者慎用。《本草匯言》:“久病胃虛牌弱,洩瀉不食之症,一切虛寒下脫之疾,鹹忌之。”

化學成分

黃花敗醬根和根莖含齊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黃花龍芽苷、胡蘿蔔苷及多種皂苷;含揮發油,其中以敗醬烯和異敗醬烯含量最高;亦含生物鹼、鞣質等。白花敗醬含有揮發油,乾燥果枝含黑芥子苷等;根和根莖中含莫羅念冬苷、番木鱉苷、白花敗醬苷等。

藥理作用

黃花敗醬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並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能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改善肝功能。尚有抗腫瘤作用。其乙醇浸膏或揮發油均有明顯鎮靜作用。

相關論述

1、《名醫別錄》:“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腹痛。”

2、《本草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用治腸癰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膿者,常與金銀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若治腸癰膿已成者,常與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本品還可用治肺癰咳吐膿血者,常與魚腥草、蘆根、桔梗等同用。若治癰腫瘡毒,無論已潰未潰皆可用之,常與金銀花、連翹等藥配伍,並可以鮮品搗爛外敷,均效。

2、用於治療產後瘀阻,腹中刺痛,《衛生易簡方》單用本品煎服,或與五靈脂、香附、當歸等藥配伍。

相關配伍

1、敗醬草配薏苡仁:敗醬草能清熱解毒、排膿祛瘀;薏苡仁善於利溼排膿。二藥配用,共奏清熱解毒排膿之功。適用於腸癰膿已成者及瘡瘍腫毒。

2、敗醬草配秦皮:敗醬草能清熱解毒利溼、活血祛瘀、消癰排膿,尤善於清腸胃熱毒瘀滯;秦皮善於清腸中溼熱解毒、止膿血便。二藥配用,相輔相成,其清解腸間溼熱瘀毒之功增強。適用於溼熱瘀滯大腸之痢疾、洩瀉及帶下病等。

鑑別用藥

1、紅藤與敗醬草:兩藥均苦洩,歸大腸經,功善清熱解毒,祛瘀止痛,治腸癰腹痛、熱毒癰瘡及瘀血疼痛。然紅藤性平偏涼,專入大腸,活血止痛力強,除善治腸癰外,又治跌打瘀腫、風溼痺痛、經閉、痛經。敗醬草辛苦微寒,主歸胃與大腸經,兼歸肝,兼善消癰排膿,除善治腸癰外,又善治肺癰、肝癰、血滯胸腹痛、產後瘀阻腹痛;還治溼熱瀉痢及咽喉腫痛。

2、魚腥草與敗醬草:兩藥均味辛而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治熱毒癰腫、肺癰吐膿等。然魚腥草味辛而微寒,專歸肺經,尤以清肺見長,善治肺癰吐膿、肺熱咳嗽;又能利尿通淋,清熱止痢,治溼熱淋痛及瀉痢。敗醬草味辛苦微寒,歸胃、大腸及肝經,兼善消癰排膿,除善治腸癰外,又善治肺癰、肝癰、血滯胸腹痛、產後瘀阻腹痛;還治溼熱瀉痢及咽喉腫痛。

相關藥品

癃清片、闌尾消炎片、康婦消炎栓。

相關方劑

薏苡敗醬湯(《千金方》)、敗醬散(《聖惠方》)、敗醬散(《聖惠方》)、敗醬草散(《醫略六書》)。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野生者夏、秋季採挖,栽培者可在當年開花前採收,洗淨、曬乾。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淋潤,切段,曬乾。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黃花敗醬:根莖圓柱形,彎曲,長5-15cm,直徑2-5mm,頂端粗達9mm;表面有栓皮,易脫落,紫棕色或暗棕色,節疏密不等,節上有芽痕及根痕;斷面纖維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直徑2-8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縱稜及細紋理,有倒生粗毛。莖圓柱形,具縱稜及節,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常有倒生粗毛,質脆斷面中部有髓。莖生葉多蜷縮或破碎。兩面疏被白毛,完整成多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5-11,邊緣有鋸齒;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有的枝端有花序或果序;小花黃色。瘦果長橢圓形,無膜質翅狀苞片。氣特異,味微苦。

2、白色敗醬:根莖短,長約至10cm,有的具細長的匍匐莖斷面無棕色“木心”;莖光滑,直徑可達10cm;完整葉卵形或長橢圓形,不裂或基部具1對小裂片;花白色,苞片膜質,多具2條主脈。

飲片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中段。莖圓柱形,表面淡黃棕色,有縱稜。葉片皺縮,灰綠色,邊緣有稀疏缺刻。質脆。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或白花敗醬。

形態特徵

1、黃花敗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70-130cm。地下根莖細長,橫臥或斜生,有特殊臭氣。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花時葉枯落;莖生葉對生;柄長1-2cm,上部葉漸無柄;葉片2-3對羽狀深裂,長5-15cm,中央裂片最大,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窄橢圓形至線形,先端漸尖,葉緣有粗鋸齒,兩面疏被粗毛或無毛。聚傘狀圓錐花序整合疏而大的傘房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花梗常僅相對兩側或僅一側被粗毛,花序基部有線性總苞片1對,甚小;花直徑約3mm;花萼短,萼齒5,不明顯;花冠黃色,上部5裂,冠筒短;雄蕊4,與花冠近等長;子房3室,1室發育。瘦果長橢圓形,長3-4mm;邊緣稍扁,由背部向兩側延展成窄翅狀。花期7-9月。

2、白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莖有特臭味,莖枝被粗白毛,後毛漸脫落。基生葉叢生,葉柄較葉片稍長;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粗鋸齒;莖生葉對生;葉柄長1-3cm,上部葉漸近無柄;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窄橢圓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至窄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葉2對羽狀分裂,兩面疏具糙伏毛或近無毛。聚傘圓錐花序,整合疏生大傘房狀,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花萼小,萼齒5,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約5m,冠筒短,先端5裂,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稍短於雄蕊。瘦果倒卵形,宿存苞片貼生,苞片近圓形,膜質網脈明顯。

分佈區域

1、黃花敗醬: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華南及四川、貴州。

2、白花敗醬: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

道地產區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主產於四川、河北、河南、東北三省等地。

生長環境

1、黃花敗醬:生於山坡溝谷灌木叢邊、林緣草地或半溼草地。

2、白花敗醬:生於海拔500-800m的荒山草地、林緣灌木叢中。

生長見習

喜稍溼潤環境,耐嚴寒,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以較肥沃的砂質壤土為佳。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3-4月在寬1m的苗床播種,條播,覆土0.5-1cm,播種後保持土壤溼潤,約半個月出苗,出苗後當苗高3-6cm時可間苗1次,5月或6月初可移植大田。

2、分株繁殖:4-5月挖取老株,或將老株四周自生的幼苗掘起進行移栽。行距為30-40cm,株距為25-30cm,每穴栽苗2-3株。亦可用扦插繁殖。

3、田間管理:生長期間可施糞肥2-3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