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莧 - 中藥材

白苋,中药材名。为苋科植物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的全草或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主治痢疾,泄泻,小便赤涩,疮痈,蛇虫咬伤,牙疳。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解毒。

主治

痢疾,洩瀉,小便赤澀,瘡癰,蛇蟲咬傷,牙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搗汁。外用:搗敷,或煅研外擦或煎液燻洗。

化學成分

全草含甾體化合物:24-乙基-5α-膽甾烷-7,反式-22-二烯-3β-醇,菠菜甾醇,24-甲基-7-膽甾烯醇,24-甲基-22-去氫-7-膽甾烯醇,24-乙基-7-膽甾烯酸,24-乙基膽甾醇,24-乙基-22-去氫膽甾醇,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甲基-N-丙醯基-N-(4-氯-2-氟-5-甲醯基甲硫基苯)-3,4,5,6-四氫鄰氨甲醯苯甲酸甲酯。葉中含堇黃質,新黃質,β-胡蘿蔔素,α-隱黃質,葉黃素。從根中莧菜甾醇。

相關論述

1、《綱目》: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2、《河北中草藥》:“清熱祛溼,收斂止瀉。內服治急性菌痢,急性胃腸炎;外用治蛇蟲鰲傷,瘡腫。

3、《福建藥物志》:治痔瘡腫痛,蛇頭療,乳癰。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痔瘡腫痛或便血:鮮野莧、鮮旱蓮草各30g,水煎服。另取鮮野熒水煎燻洗患處,每日1-2次。(《福建藥物志》)

2、治走馬牙疳:野莧根煅存性,加冰片少許,研勻擦牙齦。(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4-11月均可採收全株或根,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主根圓錐形。全體紫紅色或棕紅色。莖長40-80cm,分枝較少。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圓鈍而微凹,具小芒尖,基部近楔形;葉柄長3-6cm。穗狀花序腋生。胞果扁球形,不裂,極皺縮,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細小,褐色或黑色,略有光澤。氣微,味談。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莧科莧屬植物皺果莧。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40-80cm。根白色,較莖稍粗。莖少分枝,有條紋,細弱,淡綠色或綠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6cm;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鈍尖而微缺,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兩面光滑,葉脈下面明顯。花淡黃綠色,單性或雜性,為腋生穗狀花序,或整合大型稀疏的頂生圓錐花叢;花被3片,膜質;雄蕊3個,比花被片短。胞果圓形,扁平,不開裂,極皺縮,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黑色有光澤,具環狀邊緣。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陝西、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多生於庭園、路邊及開墾後被廢棄的沙荒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