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葉 - 中藥材

榆叶,中药名。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pumilaL.的叶。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具有清热利尿,安神,祛痰止咳之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尿浊,失眠,暑热困闷,痰多咳嗽,酒皶鼻。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安神,祛痰止咳。

主治

水腫,小便不利,石淋,尿濁,失眠,暑熱困悶,痰多咳嗽,酒皶鼻。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利小便,主石淋。”

2、《本草拾遺》:“嫩葉作羹食之,壓丹石,消水腫。”

3、《普濟方》:“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暑熱困悶。”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體虛浮腫:榆葉、榆樹皮各適量。取新鮮鯉魚250-500g左右的1條(去腸雜,洗淨),將上藥塞滿魚腹,水煮。食肉喝湯。(《安徽中草藥》)

2、治膽熱虛勞不眠:榆葉同酸棗仁等分,蜜丸,日服。(《綱目》)

3、治妒乳:榆木葉,生服一兩。(《普濟方》)

附註

~出自《本草經集註》。~《本草綱目》:“榆葉暴幹為末,淡鹽水拌,或炙或曬乾,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氣。”~~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葉,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常皺縮,展平後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2-2.5cm,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稍淺,葉脈明顯,側脈9-16對,脈腋有簇生的白色茸毛,葉緣有單鋸齒;葉柄長0.2-1cm。質脆,易碎。氣微,味稍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榆科植物榆樹。

形態特徵

榆樹,又名枌、白榆、白枌、零榆、枌榆、榆錢樹、家榆、春榆、粘榔樹、鑽天榆、錢榆。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在幹瘠之地長成灌木狀;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無毛或有毛,淡黃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黃色或黃色,有散生皮孔,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芽鱗背面無毛,內層芽鱗的邊緣具白色長柔毛。葉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8釐米,寬1.2-3.5釐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或近對稱,一側楔形至圓,另一側圓至半心臟形,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側脈每邊9-16條,葉柄長4-10毫米,通常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去年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近圓形,稀倒卵狀圓形,長1.2-2釐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餘處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後其色與果翅相同,初淡綠色,後白黃色,宿存花被無毛,4淺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較花被為短,長1-2毫米,被(或稀無)短柔毛。花果期3-6月(東北較晚)。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長江以南多系栽培。

生長環境

生於河堤、田埂和路邊,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