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茯苓散 - 方劑

大豆茯苓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二。具有疏风散寒,健脾泄水,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风水肿,外感风邪,水湿不行。症见恶风畏寒,面目四肢俱肿,咳嗽有痰,小便短少,食欲不振,身重脉浮者。

  • 名称:大豆茯苓散
  •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二
  • 功用:疏风散寒,健脾泄水,利水消肿
  • 主治:风水肿,外感风邪,水湿不行

組成

大豆三升,桑白皮(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納後藥)五升,茯苓、 白朮各五兩,防風、橘皮、半夏、生薑各四兩,當歸、防己、麻黃、豬苓各三兩,大戟一兩,葵子一升,鱉甲三兩。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藥十五味,取飲片,共為細末,每服6~9克,日2~3次,溫開水調下。或取飲片,以清水4000毫升,先煎前二味,約得2000毫升,過濾,分兩次入餘藥,煎取約800毫升,勻分3~4次溫服。2、古代用法:上銼。納前汁中,煮取五升,一服八合,一日三次。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功用

疏風散寒,健脾洩水,利水消腫。

主治

風水腫,外感風邪,水溼不行。

方義

風寒外襲,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溼壅盛而成風水之證。方中麻黃宣肺散寒,防己、防風祛風利溼,三藥合以散風寒;大豆、茯苓、豬苓、葵子利小便,大戟逐水溼,五藥合以利水消腫;橘皮、半夏、生薑行氣散寒以化溼;白朮益氣健脾以杜溼生之源;當歸補血祛風,鱉甲軟堅散結,二味相伍,滋陰補血以防陰傷。諸藥合方,利水消腫而不傷陰,滋陰補血而不戀邪,可使風寒外散,水溼內消,水腫自除。

運用

1、臨床應用以惡風畏寒,面目四肢俱腫,咳嗽有痰,小便短少,食慾不振,身重脈浮為辨證要。

使用注意

方中甘遂有毒,且逐水力猛,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孕婦忌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