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帶狀皰疹(3)

b.頸部:
(1)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內庭、豐隆
(b)區域性取穴:人迎、氣舍(頸部針刺宜小心,不可太深,以免剌傷氣管、神經或血管。一般應淺刺,最好不要留)。

(2)大腸經:
(a)遠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歷。
(b)區域性取穴:扶突、天鼎。

(3)小腸經:
(a)遠部取穴:養老、陽穀、支正。
(b)區域性取穴:天窗、天容。

c.胸、腰、背部:
(1)任}:廉泉、承漿、壇中。

(2)腎經:
(a)遠部取穴:太溪、築賓。
(b)區域性取穴:中、俞府。

(3)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內庭、豐隆。
(b)區域性取穴:梁門、天樞、水道、不容、庫房、屋翳。

(4)脾經:
(a)遠部取穴:公孫、血海、三陰交。
(b)區域性取穴:周榮、胸鄉、大包。

(5)肝經:
(a)遠部取穴:太沖、中封、行間。
(b)區域性取穴:期門。

(6)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風市、絕骨。
(b)區域性取穴:日月、淵液、轍筋。

(7)膀胱經:
(a)遠部取穴:委中、崑崙、承山、京骨。
(b)區域性取穴:大杼、肝俞、膽俞、胃俞、肺俞。

d.腿部:
(1)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內庭、豐隆。
(b)區域性取穴:髀關、伏兔。

(2)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
(b)區域性取穴:居z、風市、環跳。

(3)膀胱:
(a)遠部取穴:委中、崑崙、承山、京骨。
(b)區域性取穴:殷門、秩邊。

e.病變部位區域性取穴:
a.在水皰的周圍揚刺(即在距球水皰四周的0.5-1.0寸處用五針橫刺),或區域性灸(用瀉法)。
b.施針時,針尖刺向皰疹中心區呈10-30度角橫刺,此又名為圍針穴。

f.取穴規律:
(1)區域性皮下(阿是穴)或鄰近取穴(即圍針穴)。
(2)背部取病損部位的神經根(即A脊穴)。
(3)遠距離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身柱、內關、陽陵泉)。
(4)對症加用穴。

g.處方舉例:
a.區域性圍針穴,再加外關、曲池、三陰交、太沖。
b.皰疹在頭面者,加合谷、內庭。
c.皰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溝、內關。
d.皰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陰陵泉。

3.手法:
(1)實症、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轉,用瀉法,留針20至30分鐘,每日針二次,用毫針刺,區域性P針橫刺。
(2)實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
(3)面板針或梅花針於皰疹周圍淺刺。
4.耳針:

a.選穴:
a.相應敏感點、肺、肝、下屏穴、屏間。
b.肝、脾,腎上腺、內分泌、神門。

b.方法:取2至3穴捻轉強刺激,留針20至30分鐘。

四.結論:
l.中西醫對帶狀皰疹並無特效藥五,只能減輕疼痛,故針灸可輔其不足,一方面能消除水皰與紅斑,一方面能防止帶狀皰疹消失後遺留的神經痛,且可縮短療程及無不良副作用。針灸對帶狀皰疹的療效除了雙門學說的迅速止痛的機轉外,可能尚與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關。
2.一般來說,帶狀皰疹的預後良好,針灸可單獨使用且效果很好,一般在1-3次針灸治療後,即會有顯著的改善。
3.由於帶狀皰疹病人會感覺很痛,故經驗上須雙側同時針刺,且可數小時針刺1次,直到病情緩解為止。
4.治療期間不宜食辛辣食品和魚蝦蟹等動風發物(即引起過敏的食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