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 中藥材

麻黄,中药名。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功效作用

功能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1、主要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咳嗽氣喘、風水水腫、風寒溼痺、陰疽痰核等。

2、西醫診為感冒、流行性感冒屬於風寒表證者,肺炎未明示病原體者、肺炎球菌性肺炎、肺氣腫、急性氣管炎、病毒性肺炎、麻疹後肺炎、單純性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性心臟疾病等屬於肺氣壅遏者,急性腎小球性腎炎、腎病症候群見有風寒表證者。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1.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㗜鼻或研末敷。

2、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蜜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不良反應

1、臨床若攝入過量麻黃,可致中毒,初期可見頭痛、不安、失眠、胸悶周身不適、流淚、流涕、心跳加快、軀幹部發麻、周身發熱等,繼則岀現大汗、頭暈、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耳鳴、口渴、顏面潮紅、心悸、煩躁、震顫、血壓升高等症狀。

2、中毒解救的一般方法可用催吐、洗胃、導瀉法,以減少毒物吸收;若岀現煩躁驚厥,血壓升高時,可用氯丙嗪鎮靜降壓,對症治療。

3、預防麻黃中毒的主要措施是嚴格掌握適應證,把藥量嚴格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

(1)惡辛夷、石韋,厚朴、白蘞為使。

(2)蒲公英與麻黃同時煎煮其溶液可產生渾濁,故不宜配製複方注射液。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降壓藥同用。

(2)不宜與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鎮靜催眠藥同用。

(3)不宜與呋喃唑酮、帕吉林、苯丙胺、苯乙肼等單胺氧化酶抑制藥同用,易致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

(4)與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苷類及氨茶鹼同用時,易增加毒性反應,故不宜同用。

(5)不宜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同用,否則會誘發高血壓。

(6)不宜與異煙肼同用,兩藥均可引起精神興奮、排尿困難等不良反應。

(7)麻黃的發汗作用極強,與解熱鎮痛藥並用容易導致大汗虛脫,應注意劑量。

3、飲食禁忌:忌食生冷、黏膩、刺激性大的食物;惡牡蠣肉。

注意事項

1、麻黃不宜與洋地黃類強心苷藥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2、麻黃髮散力強,易耗氣傷陰,故用量不宜過大。

3、治療風寒表證時,以生用為佳;表證不顯而以咳喘為主時,當蜜炙用。

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麻黃的主要成分為麻黃鹼,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速,心排血量增加,罹患嚴重器質性病變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使用麻黃可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心臟病患者服用麻黃當十分注意,防止過服而引起心律失常。

5、麻黃鹼能興奮中樞,作用遠強於腎上腺素,大劑量能興奮大腦皮質、腦幹、延髓,導致失眠、神經過敏、不安、震顫等症狀。因此,應注意不要與興奮中樞神經的藥物共用。

6、生麻黃髮汗力強,風寒表證多用之;炙麻黃髮汗力緩,喘咳證多用之。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為麻黃鹼,並含少量偽麻黃鹼、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麻黃多糖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麻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治療劑量即可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等症狀,較大劑量可引起不安、震顫。亦能興奮中腦、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麻黃揮發油有發汗、鎮痛、解熱、降溫作用。

2、對呼吸系統的影響:麻黃鹼和偽麻黃鹼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鎮咳、平喘的作用。麻黃揮發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麻黃鹼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收縮血管,升高血壓。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黃煎劑和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抑制作用。揮發油對流感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

5、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麻黃能改善血流變狀態,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纖溶功能,抗凝血。

6、此外,麻黃尚有一定的利尿、縮尿、抗炎、抗過敏、抑制胃腸蠕動、增強輸精管的收縮、散瞳、利膽、降低尿毒症毒素等作用。

毒理作用

1、麻黃毒性較小,其所含的麻黃鹼毒性較偽麻黃鹼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舉尾反應和紫紺。用麻黃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可見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認為是麻黃內的中性物質協同所引起。

2、用1%麻黃鹼滴鼻,可引起豚鼠鼻粘膜損傷。臨床上還可引起尿瀦留。急性中毒反應有頭痛、不安、失眠、胸悶、心悸、流淚、流涕、周身不適、發熱、大汗不止、上腹不適、口乾、噁心、嘔吐、耳鳴、血壓升高,並可引起心動過速、期外收縮。大劑量時可抑制心臟,引起心動過緩等。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2、《本草綱目》:散目赤腫痛,水腫,風腫。”“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主人肺與膀胱經,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發汗力強,為發汗解表之要藥。宜用於風寒外鬱,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黃兼有平喘之功,故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麻黃湯(《傷寒論》)。

2、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洩,溫通宣暢,主人肺經,可外開皮毛之鬱閉,以使肺氣宣暢,內降上逆之氣,以復肺司肅降之常,故善平喘,為治療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藥,並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治療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治療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湯(《傷寒論》)。

3、風水水腫:本品上宣肺氣,發汗解表,可使肌膚之水溼從毛竅外散,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於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每與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如再配伍生薑、白朮等發汗解表藥、利水退腫藥,則療效更佳,如《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

4、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之功,也可用治風寒痺證,陰疽,痰核。

相關配伍

1、麻黃配桂枝:麻黃辛開苦洩遍徹皮毛,功專宣肺發汗散邪;桂枝辛甘溫煦,透達營衛,功善解肌發表。兩藥伍用,可增強發汗解表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

2、麻黃配乾薑:麻黃長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乾薑善於發散風寒,溫肺化飲。兩藥伍用,可增強散寒解表,化飲平喘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的咳喘證。

3、麻黃配石膏:麻黃辛溫,長於宣肺;石膏辛寒,善清肺熱。兩藥相配,一寒一熱,一表一里,相製為用,具有宣肺洩熱平喘之功。適用於表邪入裡化熱,或邪熱壅肺之咳喘,身熱,口渴,甚則鼻翼煽動等。

4、麻黃配射干:麻黃長於宣肺平喘;射干功善祛痰利咽。兩藥伍用,共達宣肺祛痰,下氣止咳之功。適用於寒飲鬱肺,氣逆而喘,喉中痰鳴如水雞聲,胸膈滿悶等。

5、麻黃配白朮:麻黃功善發汗解表;白朮功長健脾燥溼。兩藥伍用,肺脾同治,使肺氣得以宣通,脾氣得以健運,水溼得以下行,共達發汗解表,散寒祛溼之功。適用於風寒襲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風水證。

6、麻黃配附子:麻黃善散外寒,宣通經絡;附子善祛裡寒,溫通經脈。兩藥伍用,可達散寒通痺止痛之功。適用於風寒溼痺,肢體關節疼痛者。

7、麻黃配葛根:麻黃辛溫,功善發散風寒;葛根辛、涼,疏散風熱而尤善解肌治項強。兩藥合用,治外感風寒,項強無汗效佳。方如葛根湯。

鑑別用藥

1、生麻黃、炙麻黃與麻黃絨:三者均為麻黃的不同炮製品種,由於炮製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麻黃長於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及風水水腫;炙麻黃辛散之性已緩,偏於溫潤,長於宣肺止咳平喘,咳喘多用;麻黃絨發汗作用緩和,宜用於小兒、老人及體虛之人而外感風寒者。

2、草麻黃、木賊麻黃與中麻黃:臨床常用的麻黃品種有草麻黃、木賊麻黃、中麻黃。三種麻黃中麻黃鹼和揮發油的含量差異很大。就麻黃總生物鹼而言,中麻黃的含量為0.25%,草麻黃為1.315%,木賊麻黃為3.33%。發汗解表主要是揮發油的作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則以麻黃生物鹼為主。故臨床處方和調劑時,最好應對麻黃的來源予以鑑別,適當選用。

3、麻黃與桂枝:均辛溫,歸肺、膀胱經,皆能發汗解表,同可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等風寒表實證,且二者常相須為用。但麻黃辛散苦洩溫通,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發汗力強,為發汗解表第一要藥,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無汗的表實證。又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溫散寒邪之功。桂枝又歸心經,辛甘溫煦,善於溫通衛陽而發汗解肌,其發汗之力較麻黃緩和,故外感風寒,無論是無汗的表實證還是有汗的表虛證均可使用。同時,桂枝又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逆。

4、麻黃與浮萍:二者均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之功。治感冒無汗及水腫尿少。然麻黃辛溫,主治風寒感冒,表實無汗;浮萍辛涼,主治風熱感冒,發熱無汗。麻黃利水,主治水腫兼外感風寒者;浮萍利水,主治水腫有熱或兼外感風熱者。此外,麻黃能宣肺平喘,為治咳喘良藥;浮萍又能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5、麻黃與細辛:麻黃、細辛均為辛溫解表,發散風寒常用藥,同可用治風寒感百然麻黃辛開苦洩,重在宜發衛氣,開通理,透發毛竅,發汗解表,主散肺與騰跳經風寒,為作用較強的發汗解表藥,故主治風寒外束,肺氣塞實,毛竅閉塞,表實無汗的風塞感冒燻證!還有宜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可用於肺氣閉遏的喘咳息促及風邪襲表、一身盡腫的風水水腫證。藥理研究表明,體現麻黃髮汗解表作用的有效成分為麻黃揮發油,而所含穌黃鹼、偽麻黃鹼等生物硪則發揮宜肺平喘、利水消腫作用。細辛辛溫走竄,達表入裡,可散肺與足少陰腎經風寒,發汗不如麻黃,但散塞力勝,既治一般風寒感百,尤善用於寒犯少陰,無汗惡寒、發熱脈沉之陽虛外感:其辛散溫通,長於通竅止痛、溫肺化飲,善治頭面諸穿疾患,風溼痺痛及肺有停飲、喘咳胸滿等。體現其祛風散、通竅止痛、溫肺化飲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細辛揮發油。

6、麻黃與香薷:麻黃與香薷皆味辛性溫,均能發汗解表,利水消腫。都可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以及水腫兼表證者。但麻黃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其發汗之力較強、散寒之力較大,但無和中化溼之功,主要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的表實證。同時,麻黃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腫,又常用於肺氣壅遏的咳嗽氣喘。香薷其發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黃,善於化溼和中而祛暑,多用於風寒感冒而兼脾胃溼困者。

7、麻黃與麻黃根:麻黃味辛,性溫,人肺及膀胱經,可開理,通毛竅,發汗解表以散風寒,用治風寒感冒。麻黃長於開宣肺氣,利尿平喘,還可用治風寒束表,肺氣壅遏之喘咳、風水水腫等。此外,麻黃還有散寒通滯之功,用治風寒痺證、陰疽等。而麻黃根味甘澀,性平,人肺經,功用斂汗固表,用治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產後虛汗不止等理不固,汗出不止者。麻黃以發散為長,而麻黃根則以收澀為優,二者雖來源於同一植物,功能特點卻截然不同。

8、附子與麻黃:兩藥均味辛,均具有散塞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風寨溼捭,陽虛外感然附子辛散溫通,徹內徹外,善逐風寒溼邪,有軟強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體陽虛,寒溼偏盛,關節掣痛,屈伸不利,寒濟重證最為常用;附子又歸心、腎、脾經,有回陽教逆,助陽補火的作用,用於亡陽證,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又可用於虛寒性的陽燒宮冷,曉腹冷痛,洩瀉,水腫等,麻黃辛散溫通,散寒通滯,多用於外感風寒溼邪所數關節痺痛;麻黃歸肺、胱經,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風寒感冒,咳嗽氣喘,風水水腫等。

9、葶藶子與麻黃:二者均能平喘,利水消腫,皆可治喘咳、水腫之證。但葶藶子苦寒下洩,瀉肺行水力猛,適用於水盛之喘咳腫脹、小便不利:麻黃辛溫發散,長於宜肺平喘,利水消腫,適用於風寒外束之咳喘逆滿,肺氣不宜之風水證。

相關藥品

感冒軟膠囊、傷風停膠囊、通宣理肺丸(口服液、膠囊、片、顆粒、膏)、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疏風活絡片。

相關方劑

麻黃湯(《傷寒論》)、三拗湯(《和劑局方》)、小青龍湯(《傷寒論》)、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

藥膳食療

麻黃蒸梨:

1、功效:止咳。適用於小兒百日咳的初期和痙咳期。也可用於小兒支氣管炎咳嗽。

2、原材料:麻黃3-5g。大梨1只。

3、做法:先把麻黃搗為粗末。將生梨洗淨後。剖開,挖去梨核。把麻黃放入梨心內,再將梨子合嚴,插上小竹籤,然後放入碗內,隔水蒸熟後即可。

4、用法: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黃吃梨服汁,連用3-5天。

附註

藥代動力學:

麻黃提取物口服後體內可檢測到麻黃鹼和偽麻黃鹼,以麻黃鹼為主。正常人口服麻黃粉膠囊後麻黃鹼血漿濃度4小時達峰,而口服麻黃鹼片劑及溶液2小時達峰,t1/2β為5-6小時麻黃鹼和偽麻黃鹼吸收快而完全;在體內分佈較廣,腎臟、腦、肺濃度最高,其次為肝臟和心臟。60%-70%原形經腎臟排洩,少量被代謝。麻黃水煎液可誘導肝藥酶CYP1A2活性,加快茶鹼的代謝。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炮製方法

1、麻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木質莖及殘根,洗淨,微潤後切段,乾燥。生品發散力強,適於風寒表實證及風水浮腫。

2、蜜麻黃: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人麻黃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麻黃100kg,用煉蜜20kg。蜜麻黃髮散力較弱,長於止咳平喘,多用於表證較輕而喘咳重的患者。

3、麻黃絨:取淨麻黃段,碾成絨,篩去粉末。麻黃絨作用緩和,適於老人、幼兒及體虛者患風寒感冒或咳喘。

4、蜜麻黃絨: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人麻黃絨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麻黃絨100kg,用煉蜜30kg。蜜麻黃絨作用極其緩和。

5、炒麻黃:取麻黃段,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6、生薑、甘草制麻黃:取甘草、生薑煎湯,煎至味出,趁熱浸泡麻黃段,浸後曬乾。每麻黃段100kg,用生薑6kg,甘草6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蜜麻黃、蜜麻黃絨、生薑甘草制麻黃應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2、中麻黃: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上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稀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3、木賊麻黃: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m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飲片性狀

1、麻黃:呈圓柱形小段,表面黃綠色,粗糙,有細縱稜線,節上有細小鱗片,質脆。斷面中心顯紅黃色,粉性。氣微,味微苦、澀。

2、蜜麻黃:表面顏色加深,微有光澤,有焦香氣,味微甜。

3、麻黃絨:呈鬆散之絨狀,黃綠色。

4、蜜麻黃絨:呈鬆散黏結纖維狀,深黃色,氣焦香,味微甜。

5、炒麻黃:呈褐黃色微焦。

6、生薑、甘草制麻黃顏色加深,有微弱的姜氣和苦甜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中麻黃和木賊麻黃。

形態特徵

1、草麻黃:草本狀灌木,高20-40cm。木質莖短,常似根莖,匍匐地上或橫臥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綠色,長圓杜形,細縱槽紋常不明顯,節明顯,節間長2.5-5.5cm,徑1.5-2mm。鱗葉膜質鞘狀,長3-4mm,下部約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鱗球花序,通常雌雄異株;雄球花多成復穗狀,常具總梗;雌球花單生,有梗,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包於苞片內,不露出,黑紅色或灰褐色,三角狀卵圓形或寬卵圓形,長4.5-6mm,直徑約4mm,表面有細皺紋。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2、木賊麻黃: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莖粗長,直立,基莖1-1.5cm;小枝細圓柱形,對生或輪生的分枝較多,節間較短,通常長1.5-2.5cm,直徑1-1.5mm,縱槽紋細淺不明顯,被白粉,呈藍綠色或灰綠色。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鈍三角形,長1.5-2mnm。雄球花單生或3-4個集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單生,常在節上成對,無柄。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形或卵圓形。種子通常1,窄長卵形,長5-7mm,直徑2-3mm,多有明顯的縱紋。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3、中麻黃:灌木。高20-100cm。木質莖直立或匍匐斜上,較粗壯,莖部多分枝,圓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綠色,有對生或輪生的分枝,節間長3-6cm。直徑1-3mm,有細淺縱槽紋。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通常無梗,數個密集於節上呈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於節上;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形或卵圓形,有長約1mm的短柄。種子包於肉質紅色苞片內,不外露,種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mm,直徑約3mm。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分佈區域

1、草麻黃:分佈於華北及遼寧、吉林、河南西北部、陝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黃:分佈於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等地以西北地區最為習見。

3、木賊麻黃:分佈於華北及陝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遼寧、四川等地。

生長環境

1、草麻黃:生於幹山坡、平原、乾燥荒地、河床、乾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

2、木賊麻黃:生於乾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頂或草地。

3、中麻黃: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m的乾旱荒漠、沙漠、戈壁、乾旱山坡或草地上。

生長見習

喜涼爽較乾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窪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及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應採取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後澆水,約經15d左右出苗,不需間苗,應注意鬆土除草。

2、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10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後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後澆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