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庭穴 - 內廷 - 針灸穴位

内庭,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内廷。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名詞釋義

內,入也。庭指門庭。穴當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趾縫如門,喻穴在納入門庭之處,故名內庭。

功能作用

清腸調胃,清熱利竅,舒筋活絡。

定位

位於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趾背神經。

詳細主治

1、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熱性病證。

2、熱病。

3、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

4、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詳細操作

仰臥或正坐,於第二、三蹠趾縫間的縫紋端取穴。直刺或斜刺0.5-0.8。本穴一般不灸。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胃痛、急慢性腸炎、小腸疝氣、腳氣、面腫、間歇熱、齒齦炎等。

2現代研究,有實驗報告,在正常家兔身上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內庭”均可促進腸蠕動,對大腸蠕動比較亢進或緊張度較高者,針刺則使之減弱。說明針刺“內庭”等穴對腸運動有一定調節作用。

配伍

1、配陰交穴、氣海穴、三里穴、太白穴、大敦穴、中封穴治小腹脹滿痛。

2、配三里穴、天樞穴治洩瀉。

3、配風府穴、中脘穴、大橫穴、期門穴、氣海穴、脾俞穴等治大便不利。

4、配列缺穴、天樞穴、照海穴治腹中腸痛,下痢不已。

5、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大腸俞穴、大陵穴、闌尾穴等治腸癰。

6、配中脘穴、上脘穴、下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等治胃痛,胃中鬱熱。

7、配公孫穴、厲兌穴、中脘穴、章門穴治胃呆不食。

8、配合谷穴、浮白穴、陽白穴、三間穴治牙痛。

9、配頰車穴、支溝穴、外關穴、列缺穴、厲兌穴治口噤。

10、配天樞穴、隱白穴、氣海穴、照海穴、內關穴治赤白痢疾。

附註

歌曰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疼,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相關論述

1、《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

2、《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3、《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

4、《針灸整合》:“腳丫紋盡處。”

5、《新針灸學》:“足二趾與三趾之合縫處陷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