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 中藥材

桂枝,中药名。为樟科樟胡椒属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嫩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功效作用

功能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主治

1、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其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於宣陽氣於衛分,暢營血於肌表,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

2、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

3、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溼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

4、心悸:本品辛甘性溫,能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

5、西醫診為感冒、流行性感冒屬於風寒表證者,心包膜炎、急性心肌炎、心肌炎、心絞痛、其他急性風溼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性心臟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無月經、月經前緊張症候群、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痛性肌萎縮症、肩部粘連囊炎、滑膜炎及肌腱滑膜炎、其他無菌性骨壞死、痛風性關節炎等屬於寒凝血滯者,腸吸收不良、腸胃氣脹,噯氣及脹痛、消化不良及其他胃機能之疾患、胃炎及十二指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道之其他疾患等屬於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失常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畏赤石脂、白石脂。

注意事項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類、有機酸、多糖、苷類、香豆精及鞣質等。

藥理作用

桂枝水煎劑及桂皮醛有降溫、解熱作用。桂枝煎劑及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常見致病面板真菌、痢疾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緩解胃腸道痙攣及利尿、強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揮發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毒理作用

桂枝水煎液於白天小鼠灌服的LD50為624.7mg/kg,夜間灌服的LD50為773.6mg/kg。可見,桂枝對實驗小鼠的毒性作用有顯著的晝夜差異,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較夜間明顯增強。

相關論述

1、《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面板風溼。

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疼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

2、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

3、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散風寒、溫助陽氣。

4、治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5、治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6、治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腹痛,與當歸、吳茱萸等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

7、治風寒溼痺,肩臂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痺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相關配伍

1、桂枝配白芍,桂枝善於宣陽氣於衛分,暢營血於肌表,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白芍能養血和營斂陰。二者伍用,發汗之中有養陰斂汗之效,雖發汗而不傷陰,和營之中有調衛之功,使營陰不滯。共奏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之功,遁用於外感風寒表虛所致的發熱、惡寒、汗出、頭痛、脈浮緩等,以及營衛不和所致的自汗、盜汗、發熱等。又因桂枝能溫通陽氣,白芍能養血和營。二者伍用,又有益氣養血,滋陰和陽之炒。因桂枝又能溫中散寒止痛,白芍又能柔肝急止痛。二藥相配,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胱孿急疼痛,有補虛止痛之功。

2、桂枝配甘草,桂枝善於溫通心陽,炙甘草能補益心氣。二者伍用,辛甘化陽,能溫通心陽,溫補心脾,寧心定爍,具有溫通而不剛燥,補益而不烹滯的特點,適用於心陽不足所致的心慄氣短、自汗脈遲等。

3、桂枝配茯苓,桂枝辛甘溫煦,善於助陽化氣,茯苓健脾利水滲溼。二藥相伍,通陽利水。遹用於陽虛不運,水溼內停所致的痰飲、水腫。又因桂枝能溫通心陽,茯苓善健脾寧心安神,二者伍用,又有溫陽益氣,寧心安神之功。適用於心陽不足所致的心悸、氣短、失眠等。

4、桂枝配附子,桂枝辛散溫通,善於溫通經脈以通利關節,附子辛熱,善於散寒除溼,溫經止痛。二藥相伍,善於溫經散寒止痛,常用治風寒溼痺、肢節疼痛明顯者。又因桂枝能溫通衛陽,解肌發汗,附子善於補火助陽。二者伍用,有助陽解表之功,適用於陽虛外感風寒。

5、桂枝配龍骨、牡蠣,桂枝善於溫通心陽,龍骨、牡蠣善於平肝潛陽、鎮驚安神者伍用,有溫通心陽、平肝潛陽、驚安神之功。對心陽不振、虛陽浮趑所致的煩躁失眠等療效卓蓍。又桂枝溫通衛陽,龍骨、牡蠣平肝潛陽、收斂固澀。三藥伍用,又有育陰通陽、固精止汗之效,與滋養陰液藥配伍,可用治陰陽俱虛,陽失固護,陰失內守所致的自汗、盜汗、遺精、夢交等。

6、桂枝配桃仁,桂枝辛散溫通,善於溫通經脈,桃仁苦洩性平,善於活血祛瘀通經二者伍用,活血祛瘀逼經之力更著。適用於瘀血內阻之痛經、閉經、頭痛、腰痛等。

7、桂枝配吳茱萸,桂枝辛散溫通,善於溫經散寒通脈;吳萊萸辛苦性熱,善於散寒止痛,硫肝下氣,二者伍用,溫經散寒止痛力強。透用於陰肝經陰寒凝滯之頭痛、疝氣疼痛,以及婦女衝任虛寒之少腹冷痛、月經不調。

鑑別用藥

1、麻黃與桂枝:麻黃與桂枝均辛溫,歸肺、膀胱經,皆能發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浮而緊等,二者常相須為用,但麻黃辛散苦洩溫通,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發汗力強,為發汗解表第一要藥,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無汗的表實證。同時,麻黃又善於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胂,又常用於肺氣不宣的咳嗽氣喘,為治療肺氣壅過所致喘咳的要藥,又用於風水水腫(水腫兼有表證者)此外,取麻黃散蹇通滯之功,也可用治風痺證,陰疽,痰核。桂枝又歸心經,辛甘溫煦,善於溫通衛陽而發汗解肌,其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故外感風寒,無論是無汗的表實證,還是有汗的表虛證,以及陽虛受寒者,桂枝均宜使用。同時,桂枝又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常用治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喜溫喜按,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蒲經、產後腹痛,風寒溼痺、肩臂疼痛等寒凝血滯諸痛證;脾陽不運,水溼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動悸、脈結代。

2、附子與桂枝,兩藥均味辛,同歸心經,均具溫經散寒,通痺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風寒溼痺。然附子辛散溫通,徹內徹外,善逐風寒溼邪,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體陽虛,寒溼偏盛,關節掣痛,屈伸不利,寒痺重證最為常用,附子又歸腎、脾經,有救逆,助陽補火的作用,用於亡陽證,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又可用於虛寒性的陽麥宮冷,胱脫冷痛,洩瀉,水胂等。桂枝辛散溫通,既人心經走血分,能溫通心陽而治療胸痺胸痛,又可溫中補虛,散寒止痛而用於中焦虛寒,胱腹冷痛,又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經而用於婦女感寒,血滯經閉,癥腹痛,桂枝又歸肺、膀胱經,有發汗解肌,助陽化氣,平降衝逆的作用,用於風寒感冒,瘀飲蓄水,心悸棄豚等。

3、肉桂與桂枝:同出一物,均為辛甘性熱之品,均能助陽散寒、溫經通脈、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風寒溼痺、陽虛水腫、斑飲、胸痺,以及經寒血滯之痛經、經閉。所不同的是:肉桂為樹幹之皮,力強而功專走裡:又善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治陽虛火衰諸證、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寒疝腹痛、陰疽流注等。桂枝為樹之嫩枝,力緩而走人走裡;又善發汗解表,治風寒表證有汗或無汗。

4、桑枝與桂枝,兩者均能祛風通絡,皆可用治風溼痺痛。但桑枝以祛風除溼通絡為長,桂枝則以溫經散寒通絡為優,均偏行於上肢肩臂,古人認為桑枝得桂枝治肩臂痛,故對於上肢風溼痺痛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於,桑枝性偏涼,宜用於風溼熱痺,且善散風除溼,故也常用於風溼瘙癢,又能利水退腫,治療水腫腳氣;桂枝辛溫偏治寒痺,且溫經通陽之功還可用於治療胸痺、痛經、脘腹疼痛、痰飲等。

相關藥品

表虛感冒顆粒、腎炎消腫片、寒溼痺顆粒(片)、安中片、心榮口服液。

相關方劑

麻黃湯(《傷寒論》)、桂枝湯(《傷寒論》)、小建中湯(《傷寒論》)、溫經湯(《金匱要略》)、五苓散(《傷寒論》)。

藥膳食療

桂枝羊肉湯:

(1)功效:具有溫補氣血的功效,能潤膚、抗衰老,還可改善虛冷腰痛的症狀。

(2)原材料:桂枝10g,當歸10g,黃芪10g,枸杞10g,羊肉20g,生薑10g,鹽適量。

(3)做法:將藥材洗淨。當歸、桂枝裝入紗布袋中,生薑切片,羊肉洗淨切塊。汆燙備用。然後將羊肉放入鍋中,加入薑片、適量水,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小時。接著再加入黃芪煮20分鐘,加入紗布袋、枸杞,再煮1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

1、桂枝: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葉,粗細分開稍浸,洗淨,淋潤,切薄片,晾乾或低溫乾燥。

2、桂枝木:取10mm以上的粗枝,削去皮,取木切薄片。

3、桂枝尖:取泡好的桂枝的梢部,切小段。

4、炒桂枝:取淨桂枝片或段,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顯焦斑,取出放涼。

5、蜜桂枝:取淨桂枝或段加入煉蜜及清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不粘手,取出放涼,晾乾。每淨桂枝100kg,用煉蜜12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飲片性狀

1、桂枝:參見藥材性狀。

2、桂枝木:呈類圓形的薄片,氣微香特異,味微辛。

3、桂枝尖:形同桂枝而細,呈不規則的小段。

4、炒桂枝:形同桂枝,黃棕色,偶有焦斑。

5、蜜桂枝:形同桂枝,黃棕色,略有黏性,味微甜。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樟科樟屬植物肉桂。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枝條被灰黃色短柔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1.2-2cm,被黃色短絨毛;葉片長橢圓形,或近披針形,長8-34cm,寬4-9.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內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橫脈波狀,近平行,革質。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cm,被黃色絨毛,花序分枝末端具3朵花作聚傘狀排列。花兩性,長約4.5mm,白色;花梗長3-6mm,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卵狀,長約2.5mm,寬約1.5mm,先端鈍或銳尖;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2.5mm,花葯卵狀長圓形,長約0.9mm,4室,上2室較小,內向瓣裂,花絲長約1.4mm,第3輪雄蕊長約2.7mm,花葯卵狀長圓形,4室,上2室較小,外側向瓣裂,下2室外向瓣裂;退化雄蕊3,箭頭狀,連柄長約2mm,柄被柔毛;子房卵球形,長約1.7mm,無毛,花柱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果實橢圓形,長約1cm,寬約8mm,顯紫色。無毛;果託淺杯狀,長4mm,先端直徑達7mm,有時略齒裂。花期4-8月,果期10-12月。

分佈區域

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臺灣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道地產區

主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省。

生長環境

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

生長見習

適生於熱帶與亞熱帶高溫、無霜雪、多霧潮溼氣候,抗寒性弱,冬季0℃以下易受凍害。為半陰性樹種,畏烈日直射,幼樹喜陰,成樹後需要充足的陽光,怕澇,宜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栽培。石礫土和鹼性土壤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育苗移栽法。選速生、幹直、緊厚多油、生長健壯的10-15年以上的優良母樹採種。種子2-3月成熟,當果皮呈紫黑色時,即可分批收摘。將外果皮搓破脫開,即可播種,否則必須混溼沙貯藏,用清水沖洗,除去果皮,攤放陰乾,但也不宜超過20d,種子發芽率可達90%以上。播種期應隨採隨播,最遲不超過5月上旬。條播:行距20-24cm,株距5-7cm,每1h㎡播種量180-240kg,覆土1-1.5cm,播後蓋草,淋水,保持土壤溼潤,3-4星期,開始出土。1/3的種子發芽出土後,立即揭草,並搭蓋蔭棚或插芒萁遮蔭。苗期要注意除草、鬆土和施肥,培育1年,苗高20-30cm定植。造林密度,一般矮林作業,行距1.2-1.5m,株距1.2m,喬木林作業。行距5-6m,株距4-5m。3月新芽尚未萌發前,選陰天或小雨天進行定植。

病蟲防治

1、根腐病: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燬,用生石灰消毒畦面。

2、桂葉褐斑病:用波爾多液噴灑。

3、肉桂木蛾:用2.5%敵殺死4000倍液噴殺,10天1次,共噴2-3次。

4、卷葉蟲:可噴馬拉松或敵百蟲1000倍液。

5、還有肉桂褐色天牛、桂實象鼻蟲、草蟋蟀、桂蝨、蚜蟲等為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