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 中藥材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主治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腫,滲溼,健脾,寧心。

主治

1、主要用於水腫、痰飲、脾虛洩瀉、心悸、失眠等。

2、西醫診為心力衰竭、高血壓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急性及亞急性心內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失眠屬於心脾虧虛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衰、慢性腹瀉屬於脾虛溼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禁忌

1、中藥禁忌:惡白蘞;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豬苓為使。

2、飲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蔥。

注意事項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慎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β-茯苓聚糖,佔乾重約93%,另含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氨酸、麥角甾醇等。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茯苓對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致胃潰瘍有抑制作用,並能降低胃液分泌及遊離酸含量。茯苓對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使谷丙轉氨酶活力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在體外試驗能使實驗動物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增快。茯苓素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Rb的攝取。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茯神煎劑腹腔注射,能明顯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並能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過度興奮作用。茯苓煎劑小鼠腹腔注射對戊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有明顯的協同。茯苓可增強硫噴妥鈉對小鼠中樞抑制作用。

4、對泌尿系統的影響:茯苓醇浸劑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5、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含有茯苓的複方(黨參、白朮、茯苓)煎劑內服能使自然玫瑰花結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誘發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上升,尚能顯著增加血清IgG含量。表明其有促進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作用。

6、此外,茯苓還有降血糖、抗腫瘤、抗病原微生物、促進造血功能等功能。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2、《世補齋醫書》: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溼也,茯苓又可行溼。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水溼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配澤瀉、豬苓、白朮、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2、治脾腎陽虛水腫,可配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傷寒論》)。

3、治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配滑石、阿膠、澤瀉合用,如豬苓湯(《傷寒論》)。

4、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胃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5、治脾虛溼盛洩瀉,配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

6、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人參、白朮、甘草,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7、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與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

8、治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配人參、龍齒、遠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相關配伍

1、茯苓配澤瀉:茯苓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澤瀉性寒,具有利水滲溼洩熱之功,善於瀉腎經之相火,利膀胱之溼熱。二藥配用,澤瀉得茯苓,利水而無傷脾氣;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溼之力倍増。適用於一切水溼停留之證,如水腫、淋濁、小便不利、洩瀉等。

2、茯苓配豬苓:茯苓既補又利,可補可瀉;豬苓利水溼之力勝過茯苓,但無補益之效。二藥相須為用,利水滲溼作用大增。且具有利而不傷正的特點。適用於水溼內停所致尿少水腫、洩瀉便溏、淋濁帶下等。

3、茯苓配黨參: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滲溼為主,且有健脾助運之功;黨參甘溫,最善健脾益氣。二藥相須為用,健脾益氣作用大增。適用於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體倦;脾虛水溼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等。

4、茯苓配黃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滲溼之功;黃芪甘溫,長於補氣昇陽,健脾利水消腫。二藥相須為用,使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力增強。適用於脾胃氣虛之食少體倦、便溏;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增多者。

5、茯苓配酸棗仁:茯苓長於補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棗仁長於養肝而安心神。二藥合用,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適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納呆等。

6、茯苓配白朮:茯苓長於滲溼而益脾;白朮長於健脾而燥溼。二藥配用,一燥溼滲溼,使水溼除而脾氣健,健脾氣而又運水溼,為平補平利之劑。適用於脾虛溼盛之四肢睏倦、脘腹脹悶、食慾不振、洩瀉、水腫、小便不利、脾虛帶下等。

7、茯苓配半夏:半夏長於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茯苓善於健脾利溼,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二藥配用,降逆止嘔治其標,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溼化痰,和胃降逆之功。適用於脾虛溼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

8、茯苓配附子:附子辛熱,長於溫腎助陽;茯苓甘淡而平,長於健脾利水滲溼。二藥合用,溫腎暖土,陽氣得助,其健脾利水滲溼作用明顯增強。適用於脾腎陽虛、水溼內停之四肢浮胂、小便不利,以及腹痛下利等。

鑑別用藥

1、茯苓與朱茯苓:茯苓生品能利水滲溼,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用治水腫脹滿、痰飲眩悸、熱淋、洩瀉、嘔吐、驚悸失眠等。而以硃砂細粉拌勻的朱茯苓,其寧心安神之力更強,多用於失眠、驚悸、健忘等心神不安所致病證。

2、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與茯神木:茯苓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有差異,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藥名茯苓皮,性味同茯苓,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腫,行面板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腫為長,臨床多用於面板水腫;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入藥名赤茯苓偏入血分,長於清利溼熱;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入藥名白茯苓,偏入氣分,長於健脾利溼。白茯苳與赤茯苓性味歸經功效基本相似,都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喘,嘔惡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惟白茯苓偏補,赤茯苓偏利,補脾益心,以白茯苓為佳,而通利小便,專除溼熱,則赤茯岺勝於白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亼藥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首見於《名醫別錄》,其性味功效與茯苓相同,寧心安神為其所長,多用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等;菌核中的松根亼藥名茯神木,性味甘平,長於平肝安神,治療驚悸健忘,中風不語,腳氣轉筋等,肝經有熱、肝風內動者最為適宜。

相關藥品

苓桂咳喘寧膠囊、小兒止瀉安顆粒、

相關方劑

五苓散(《傷寒論》)、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歸脾湯(《正體類要》)。

藥膳食療

茯苓赤豆薏米粥:

1、功效:具有利水滲溼、健脾補中、止瀉等功效。

2、原材料:白茯苓粉20g,赤小豆50g,薏米10g。

3、做法:先將赤小豆浸泡半天,與薏米共煮粥。赤豆煮爛後,加茯苓粉再煮成粥。

4、用法:加白糖少許,隨意服食。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取之浸潤後稍蒸,及時切片,曬乾;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生用。

炮製方法

1、茯苓:取原藥材,大小個分開,浸泡,洗淨,潤透,稍蒸後趁熱切厚片或塊,乾燥。

2、朱茯苓:取茯苓片,加定量硃砂細粉拌勻。每茯苓100kg,用硃砂2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和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茯苓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藥材性狀

完整的茯苓呈類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皺紋和縊縮,有時部分剝落。質堅實,破碎面顆粒狀,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習稱“茯神塊”。氣微,味淡,嚼之粘牙。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飲片性狀

1、茯苓:為不規則厚片或塊,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體重,質堅實,切面顆粒性。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2、朱茯苓:形如茯苓片,表面硃紅色。

常見偽品

偽製品:

茯神:為松樹根在生長過程中,自然穿過茯苓而形成。在商品中,可見到用茯苓、紙漿及無根皮的方形木條,以模具壓制而成,乳白色圓餅狀,直徑4.5-6.5cm,厚1-2cm,內充滿長方形、方形大小不等和不具樹皮的棕黃色松木塊。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多孔菌科臥孔屬真菌茯苓。

形態特徵

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有厚而多皺褶的皮殼,深褐色,新鮮時軟,幹後變硬;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子實體生於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質,老後或幹後變為淺褐色。菌管密,長2-3mm,管壁薄,管口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徑0.5-1.5cm,口緣常裂為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分佈區域

分佈於吉林、淅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臺灣。

道地產區

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產雲南者稱“雲苓”,質較優。

生長環境

生於松樹根上。

生長見習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區的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黑松等樹種的根際。孢子22-28℃萌發,菌絲18-35℃生長,於25-30℃生長迅速,子實體18-26℃分化生長並能產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較適宜生長。在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有利茯苓的生長。

繁殖方式

茯苓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

栽培技術

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木質部0.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選背風向陽、微酸偏砂的緩坡地,挖直徑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溝。取木段3-5根,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於窖中。菌種也稱引子,有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用PDA培養基從菌核組織中分離出純菌種,栽培種培養基用松木屑76%、麩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裝入廣口瓶,滅菌後接入純菌種,在25-28℃條件下培養半月,翻轉瓶在22-24℃下再培養半月,即為菌絲引。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採挖鮮菌核為引。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鋸成長50cm的木段,每5根為一堆,分二層堆疊,將新鮮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覆土3cm,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早春3-4月份接種,用菌絲引接種,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圍,覆土厚3cm。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將苓肉面貼在筒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鋸成5-6cm長,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三段,夾在料筒中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