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姑 - 中藥材

山慈姑,中药名。为兰科杜鹃兰属植物杜鹃兰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或独蒜兰属植物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的假鳞茎。植物杜鹃兰,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植物独蒜兰,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痺,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正虛體弱者慎服。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從新》:“山慈姑根類慈姑、小蒜,去毛殼(有毛殼包裹者真,故今人俱稱為毛姑)。”

2、《三農紀》:“植藝:冬時折取嫩芽種田間,來年四月移植。泡製:冬採其根,發灰湯煮熟,去皮,乃不麻唇刺喉。可制粉霜。”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肝硬化。

2、治療食管賁門癌梗阻。

3、治療宮頸癌。

相關配伍

1、治癰疽疔腫、惡瘡及黃疸,慈姑(連根)、蒼耳草等分。搗爛,以好酒一鍾,濾汁溫服。或幹之為末,每酒服三錢。(《乾坤秘韞》)

2、治瘡癤腫毒,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獨蒜蘭)假鱗莖9-15g。水煎服。外用以適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3、治背癰,(獨蒜蘭)鮮假球莖、細葉石仙桃鮮假球莖各3-4個,嚼服,每日1次;另取上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外貼菜葉或其他鮮葉,再用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指頭炎、癤腫,(獨蒜蘭)假球莖9-15g。水煎,連渣服;另取假球莖適量,加燒酒或醋搗爛,外敷區域性。(《浙江藥用植物志》)

附註

除獨蒜蘭外,尚有同科同屬植物雲南獨蒜蘭Pleioneyunnanensis(Rolfe)Rolfe[CoelogyneyunnanensisRolfe;PleionechiwuanaTangetWang]又名:冰球子(四川、貴州)、糯白芨、獨葉白芨(雲南),其假鱗莖作山慈菇藥用,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蒸後,晾至半乾,再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檔,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灰屑。或用時搗碎。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藥材性狀

(1)杜鵑蘭,假鱗莖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頂端漸突起,具葉柄痕,有時旁近有花葶痕,基部臍狀,有鬚根或鬚根痕;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縱溝紋,膨大部分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的具鱗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維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略呈粉性(加工品表面及斷面呈黃白色,角質)。氣微,味淡,帶粘性。

(2)獨蒜蘭,假鱗莖與杜鵑蘭類似,但不及杜鵑蘭飽滿,呈圓錐形或不規則瓶頸狀團塊,長1.5-2.5cm,直徑1-2cm,上部漸突起,頂端斷頭處呈盤狀,下部膨大且圓平,近基部凹入;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木去皮),較光滑,有皺紋,膨大部無環節,環節1-2條位於基部凹入處。斷面淺黃色,角質,半透明。氣微,味淡,微苦,稍有粘性。

2、飲片性狀:為類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灰黃色或黃棕色,具細皺紋,可見葉基、鬚根痕及環節。切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角質樣半透明,有眾多筋脈紋及筋脈小點。質堅。氣微,味淡,嚼之帶粘性。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蘭科杜鵑蘭屬植物杜鵑蘭或獨蒜蘭屬植物獨蒜蘭。

形態特徵

1、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釐米。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釐米,寬4-8釐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於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釐米左右,中上部寬約4毫米,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併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6-8月。2、獨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釐米。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釐米,頂生1枚葉,葉落後有1杯狀齒環。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釐米,寬2-5釐米,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花葶頂生1朵花。花苞片長圓形,近急尖,等於或長於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釐米,寬5-7毫米,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1、杜鵑蘭,生於山溝陰溼處。2、獨蒜蘭,生於海拔630-3000米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